今日珠海 今日香洲 今日斗门 今日金湾
新岭南 > 广东 > 珠海 > 今日斗门 > 正文

斗门区举全区之力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18个涉农村居的清洁之路

来源:珠海特区报 2020-12-01 05:01   http://www.kcqsx.com/


莲洲镇莲溪片区“一河两岸”旧貌换新颜。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全省试点之一的斗门镇南门村接霞庄。区级样板村建设如火如荼。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一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73.9%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基本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拥有118个涉农村居的斗门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盘大棋中不可或缺的棋子。

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斗门区在展示绿水青山自然禀赋之外,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举全区之力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厕所革命”、市区级样板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垃圾处理为主攻方向,打好第一场硬仗。

系统谋划,一点突破;全域推进,全民参与。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南门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莲江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石龙村、全国文明村镇的南澳村;上榜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表彰名单、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这些环境优美的村庄和国字号荣誉,生动诉说着斗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展示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22万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突破口

举全区之力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

斗门区涉农村居118个,占全市涉农村居的70%;农村人口近2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近9成,是珠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斗门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历史,又是一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历史,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战略,长远谋划,接续奋斗。去年3月29日-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市召开,莲洲镇莲江村和斗门镇南门村成为全省试点。

“在展示绿水青山自然禀赋之外,斗门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举全区之力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好第一场硬仗。”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在这场硬仗中,斗门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和内涵,摸索出一条实用高效可复制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主要包括:

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美丽生态变身美丽经济,用5年时间将斗门打造成为“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全域思维统筹发力。斗门区以农村“厕所革命”、市区级样板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垃圾处理为主攻方向,涉及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升级、建筑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由点到面、由面到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实现“质”的提升。

健全体制落地落细。斗门区强化责任意识,构建“群马”拉“大车”的大格局;成立村容村貌组、厕所革命组、违建清拆组等专责工作小组,明确各组职责,抓细抓小抓实,合力整治;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和村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整治更有成效。

“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典型范例

实现粪污、生活污水和雨污整体“打包”处理

东湾村依山傍水,村道两边是生机勃勃的大叶紫微和大红花树,成为最美的乡道之一。

76岁的何丽婵就住在东湾村。何婆婆多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动不便,尤其是上厕所,需要借助医疗器械。

不过,现在好了。在打造东湾北村示范点过程中,在东湾村村委会的积极协调下,施工单位帮助何婆婆改了坐厕,建设了三级化粪池,何婆婆可以轻松如厕了。

“通过升级改造,如今的东湾村每户都建有三级化粪池。”东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兆明表示,看似简单的一个水泥池,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建造,才能达到处理效果。

东湾村的厕所升级改造,成为斗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主要内容。

“全区很多农村厕所沿河而建,存在着粪污直排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和水环境。”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孝雄介绍,全区农村厕所升级改造模式分为两类:村民住房条件允许的,加建三级化粪池;住房条件不允许,无法加建三级化粪池的,就近纳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排放,或由村集体提供土地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站,村民家里的粪污和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接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地表一级A标准,排入附近的河湖,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为激发村民改造厕所的积极性,斗门区出台《农村卫生户厕升级改造奖补暂行办法》,规定改厕的农户可获得最高4000元的奖补。奖补政策带来成效,很多村民把家里的杂物房改造成厕所,装上坐便器,上厕所更加安全、卫生和舒心。

截至目前,全区50549户户厕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完成率实现100%。

农村公厕也是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2019年和2020年,市、区共投入4500万元,对全区127座农村公厕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全部验收并交付属地使用,对提升乡村游品质有重要作用。

系统谋划,措施得当,成效显著。2019年9月,斗门区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通过形成一整套操作标准,棘手的粪污处理、生活污水和雨污分流这三个问题,就合成了一个问题,一个方案就解决了,这是入选全国典型范例的主因。”刘孝雄说。

今年3月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总结推广斗门“厕所革命”经验做法,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

今年投入2.4亿元建设12个区级样板村

打造“一村一特色”范例村

雨水管网工程、污水管网工程、荷塘花园及绿化提升……走进斗门镇斗门村,区级样板村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斗门村、新乡村、八甲村等3条村被列入区级样板村,共投入6000万元,重点围绕雨污分流、三线整治、道路提升、环境及风貌打造、绿化提升五大内容进行升级改造。”斗门镇镇长梁剑芬说。

“继去年打造13个市级样板村后,今年斗门区投入2.4亿元,建设12个区级样板村,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基层战斗力强、村居基础良好、区域特色鲜明,是这12个区级样板村的共同特点。如何在建设中体现各村特色,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昌海表示,生态宜居的乡村和城市在人居环境方面不一样,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风俗文化和资源禀赋,要充分调研和前期统筹规划,使生态宜居更加科学和可操作性。为此,在打造样板村过程中,斗门区通过规划引领,精准施策,坚持“一村一特色”,对12个样板村分类部署,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推进,显著成效,让建好的样板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些实用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连片集群发展。升级打造12个区级样板村,深入挖掘区域特色,融入岭南风情,打造一批具有当地人文地理特色的范例村,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充分释放“村民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热情,推动样板村建设实现集群连片发展,最终“面面相连”,全区全域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区。

采用EPC模式。EPC模式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在以往的建设工程招标中,每一类设计施工可能由不同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接建设,不利于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EPC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的衔接问题、减少采购与施工的中间环节,加快了项目的推进。

截至目前,12个区级样板村建设累计完成总体进度的90.2%,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局面。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自清自拆”

118个涉农村居旧貌换新颜

斗门镇新乡村背靠郁郁葱葱的竹仔岭,一条8米多宽的沥岐涌环绕全村。道旁古榕参天,村居错落有致。

“以前村里道路窄,大部分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到处是泥泞。有些村民习惯将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盖房子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根本谈不上美观。”64岁的村民周悦荣说,当时村民们意见最大的,是村里存在了10多年的养鸡场。

养鸡场就在周悦荣家附近。150平方米圈舍,圈养了近千只鸡。因管理不到位,鸡粪日积月累造成环境污染,常年臭味熏天。在斗门区“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大环境中,村“两委”干部花了10天时间,做通了养鸡场场主的工作,同意拆除。村里还为鸡场申请了1万多元的禁养补贴。

颜值大涨的新乡村,成为斗门区“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大潮中的一朵生动浪花。在全区范围内,118个涉农村居实现旧貌换新颜。

在“三清”方面,斗门区采取门前“三包”,设立村居干部、团干部、党员责任岗,动员全区志愿者参与,先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场巷道乱堆乱放、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再集中力量清理河塘沟渠淤泥、漂浮物,同步整治垃圾乱扔乱倒和污水乱排乱放,实现房前屋后、村场巷道、河塘沟渠等公共区域干净整洁。

在“三拆”方面,镇、村居干部、村民代表、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现场核准,住建、城管、国土、规划等部门现场指导,确定拆除对象、拆除面积、土地面积,并明晰清拆后空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权属问题。实施分类保护,切实把有纪念价值的传统建筑、古村落、古驿道保护好。

“三清三拆三整治”与村民利益息息相关,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成为关键。13个市级样板村率先发动村民“自清自拆”,全区其他村不甘落后,在村“两委”干部带领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开展新一轮“自清自拆”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斗门区“三清三拆三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通报表扬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深入开展2020年村庄清洁行动的通知》中,斗门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4个入选县(区)之一。

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定时收集成为关键之举

走进莲洲镇莲江村,最直观的感觉是两个字:干净。

莲江村位于莲洲镇北部,立村已有250多年历史。村民房屋依据五指山脚蜿蜒而建、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每天下午4时,冯锦起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播放着《垃圾分类大家来》这首轻快的歌曲,开始挨家挨户定时收集垃圾。沿途的村民听到歌声后,拎着在家里分好的垃圾走出门外,等候垃圾车的到来。

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莲洲镇石龙村。任银欢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一路播放着歌曲,也在挨家挨户定时收集垃圾。

冯锦起和任银欢除了定时收集垃圾,还需要在收集过程中“现身说法”,指导村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一开始难,真的不知道怎么分,通过几轮教育学习,分多几次才知道。”石龙村村民周群好表示。90岁的周仲仙是石龙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在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帮助下,慢慢学会并适应了生活垃圾分类。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去年8月,在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组织、指导、支持下,莲洲镇率先在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摸索施行“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置”莲洲运行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结合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等因素,莲洲镇在原有“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区处理”基础上,增加“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置”四个环节,探索并扎实展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莲洲镇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已经从6个试点村扩展到全镇30个村居。”莲洲镇有关负责人说。

莲洲镇探索适合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密切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珠海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珠海要为建设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粤港澳大湾区魅力之城贡献新的力量。

作为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莲洲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因地制宜,实践、探索、创新,形成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旨在让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地级市前列。

新闻推荐

农业大区挺起工业脊梁 沙田水乡崛起生态新城

桑基鱼塘起步,步步扎实前行。从阡陌交错的农田到产城融合的千亿级产业新城,从高度依赖单一重点企业到“高精尖”的四大产业...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斗门区举全区之力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18个涉农村居的清洁之路)


 
频道推荐
  • 两年内实现 三级全覆盖 珠海斗门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
  • 城事调查 道路千万条 夜深难返校 珠海两大剧院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观看演出,但不少大学生表示捧场“有难度”
  • 《珠海经济特区防台风条例》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台风期间不得强制非抢险人员到岗
  • 2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珠海公开宣判首宗因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
  • 从破到立:风貌管控重塑斗门美丽乡村 村居规划编制覆盖全区88个村居,年底前完成13条样板村基础设施建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