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莲江村。本报记者 赵梓 摄
编者按:“十三五”期间,斗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本报即日起刊发三篇综述,展示“十三五”期间斗门区的发展历程,展示斗门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变化。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张帆吴梓昊
76岁的何丽婵家住斗门区莲洲镇东湾村,村内大髻山下的东湾涌静静守护着这方水土。
何婆婆多年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动不便,需要借助器械才能上厕所。不过,现在好了。在东湾村村委会的积极协调下,何婆婆家的厕所改成了坐厕,墙面、地面得到翻新,还建设了三级化粪池,她可以轻松如厕了。
“通过升级改造,如今的东湾村每户都建有三级化粪池。”东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兆明表示,东湾村还打造了一处近4亩的人工湿地,作为厕所污水收集点。“在这个人工湿地底部,藏着一个化粪池,连通到地面的污水净化池,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亩的滤网。”他说。
正是这套地下工程,不仅为东湾村每家每户的厕所污水去污,还让东湾村古井的井水一改以往的浑浊,水质重新变得清洌甘甜。
何婆婆家的变化,是斗门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的生动案例。“厕所革命”成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区50549户已完成厕所升级改造工作,完成率达100%。2019年9月,斗门区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棘手的粪污处理、生活污水净化和雨污分流这三个问题,通过一个方案就解决了——这正是斗门区农村“厕所革命”的经验所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斗门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斗门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产业、生态、组织管理和文化振兴;从点到面,从面到全域,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榜上有名。除了昭信村,斗门区新沙村等多个村已在几年前列入亿元村。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乡村旺。斗门区着力做优、做强、做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在白蕉海鲈特色产业基础上,全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品多村”乡村产业格局已现雏形。数据显示,全区累计创建省级名牌产品4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127个。其中,昭信村、石龙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泗喜村、灯三村、灯笼村、新环村和湾口村等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生态宜居。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118个涉农村居在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升级、三线下地、建筑风貌提升等方面旧貌换新颜。斗门区上榜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乡风文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全区129个村居建有村居文化活动中心;鼓励文化人才深入村居,开展绘画、舞蹈等培训;开展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文旅活动;以斗门区文化节、旅游节、体育节和美食节四大品牌活动为载体,演绎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以“装泥鱼”“斗门水上婚嫁”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链接多项省市区非遗项目,让乡村优秀文脉得以传承,焕发乡村传统文化魅力。全区5镇及近60个村获得国家、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
治理有效。斗门区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工程,在全市率先成立129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率先推行村两委干部选聘分离,勾勒出更为行之有效的农村基层党建生态。其中,莲洲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白蕉镇虾山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生活富裕。斗门区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重点发展莲洲、白蕉、鹤洲北三大“核心区”和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斗门休闲农业产业园、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大产业园”。农村产业发展让村民获益,数据显示,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万元,比2009年翻一番。
“在展示绿水青山自然禀赋之外,斗门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率先破题农村综合改革,接续发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域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赢得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
去年3月29日至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市召开,莲江村、南门村成为全省两大示范点,斗门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此,斗门区提出“十四五”规划建议,用5年时间将斗门区打造成为具有“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新闻推荐
珠海高栏港警方联合斗门海关破获一宗特大香烟走私案缴获走私香烟1976箱 涉案金额达3000万元
羊城晚报讯12月12日,珠海高栏港警方联合斗门海关缉私局在珠海金湾区三灶镇沙利咀一带海域开展打私收网行动,成功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