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正在阅读法律法规。本报记者 曾遥 摄
□本报记者马涛
通讯员苏倩雯梁倩雯
扎根审判执行一线16年,秉持一颗工匠之心,打磨出一件件贴有公平正义标签的“司法作品”。谈起对审判事业的感受,她笑着形容道“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2021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表彰全国优秀法院、优秀法官和办案标兵。广东3家法院、14名法官获表彰,其中,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王敏被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
精益求精
对每份判决书字斟句酌
王敏常常思考,法官应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刺绣手工艺人为成就精美绣图飞针走线,机床工人将核心零部件的精度不断刷新,而作为法官,就要打磨自己的“作品”——判决书。
她对待自己落款署名的每一份判决书,都秉持工匠之心字斟句酌,尤其是复杂疑难新类型案件,更是仔细研判类案,反复考究说理。她曾承办一宗涉案标的达1.35亿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双方结算周期长达15年,前后经历了6次鉴定。她为工程鉴定问题与当事人、鉴定人员电话或当面沟通上百次,只为逐一核实弄清鉴定报告中工程项目的内涵、数据计算方式和争议焦点等。
“当时我感觉这个案子就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坎,跨过去了,我就成长了。”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她全身心地“沉浸”在案件中,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埋头核算工程数量。“闭关”两个月后,她写出了一份70多页、4万多字的判决书,对双方争议焦点、核算方式等抽丝剥茧进行分析。拿到这份沉甸甸的判决书,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服判息诉。
王敏对打磨判决书的热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久成习惯。她精心撰写的“居民起诉移动通讯运营商要求迁移基站案”等多个案例被评为全市法院优秀案例。
她说,只有判决书中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对当事人的每个诉求都清晰回应,她的落款才能更坚定、更踏实。
自我超越
博观约取才能厚积薄发
在大家看来,王敏已然是处理不动产纠纷的行家里手,但她却认为自己仍然是审判“新人”。
她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案例汇编,书页微微发黄且卷曲,这些书已被她反复翻阅研读无数次。对她而言,不动产纠纷涵盖建设工程、装饰装修、租赁、侵权等多种案由,专业知识纷繁复杂,在处理纠纷时常会遇到盲区,只有持之以恒更新知识储备,才能胜任工作。“我不认为办案时间长就可以"吃老本",翻看典型判例,与同事们的经验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常学常新。”
2859,这是王敏成为法官以来办结的案件数量。尽管审理的案件大部分需要反复鉴定,近几年来她的年结案数仍超过200件。
王敏告诉记者,打开业务系统查询记录,这2859个案子的列表整整190页。下拉滚动条时,无数当事人的面孔、案件细节一一在她脑海中闪现,那些办案过程中的困惑与纠结,那些攻坚克难后的喜悦与成长,都值得回味与珍藏。
王敏表示要静下心来,继续当一个永葆法治初心与信仰的“司法工匠”,以智慧与良知凝结而成的“司法作品”做自己最好的名片。
新闻推荐
黄莉做客亲子讲堂。家长们反响热烈。拥有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还可以让孩子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