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香山县志》。 珠海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苑世敏
本专栏前几期,详细介绍了珠海“盐业”发展的相关历史,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与盐有关的具体细节,目的是为了水到渠成地说清楚香山"因盐立县"这一重要的行政区划变化。”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珠海历史》“盐与城”展区,有两份珍贵的文献展品:《香山县志》和《陈氏族谱》,透过这两份史料我们可以了解香山县的设立和区域行政中心变化的历史。
香山建县“以便输纳”
据文献记载,宋初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香山的地理位置日渐重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有识之士自然而然开始考虑“争取立县,升格政区”。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广东运判徐九思根据香山文顺乡进士梁杞的建议,奏请朝廷同意将香山设置为县,但未获批准。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寨官陈天觉说服管理香山的东莞县令姚孝资,建议把香山“改升为县”,他们的理由是“以便输纳”。最终获得了朝廷批准,因(香山)镇之名,设立香山县,归属广州管辖。此外,朝廷还把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划归到香山县,香山县共有十个乡。
“这之后近二十年,陈天觉以寨官身份担任香山县县令,成为香山建县以后任期最长的地方行政长官。”张建军说,“陈天觉和姚孝资这次倡议建县,虽然只是把七十年前梁杞和徐九思的旧话重提,但毕竟是时移世易,形势不同,所以其结果自然也不相同。”
究其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张建军介绍,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当时国内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北形势和宋金对峙的严峻局势下,整个南方地区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历史大背景发生了变化。二是这一时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西江和北江改道以后,香山岛北部诸岛屿之间泥沙沉积加快,陆岛逐渐相连,出现了很多滩涂和浅水海湾,土地面积增加。香山岛上逐渐聚集了大量的宗族和人口,宗族势力的扩张和移民的不断迁入,使得有效管理、确保安宁成为现实问题。
“所以,这时候香山设县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香山县设立之后,并不仅仅解决了陈天觉和姚孝资当时提出的所谓"输纳"问题,对区域发展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今天珠海、中山、澳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件共同的大事。”张建军说。
区域行政中心的变化
香山建县之前,香山岛的区域中心主要在香山场一带,批准设县后陈天觉就开始筹划把他的家乡石岐(即今天的中山市石岐旧城一带)作为县治,并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建成了城池。这代表着区域行政中心发生了变化。
《陈氏族谱》记载,陈天觉“始自宋季由(南)雄入广”,后被“黜往广州东莞县文顺乡,立寨为家。仍受寨官以保,各寨民赖以安置”。
“陈天觉最初就居住在文顺乡仁山附近,就是现在中山市石岐区,现在是中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天觉的父亲陈文龙去世后,就被葬在石岐仁山南部。”张建军说。
据研究,香山建县之前,以陈天觉家族为代表的迁自粤北、东莞和广州的多个大姓宗族,大都居住在香山岛中部和北部地区,来自福建的郑氏等少数宗族则居住在香山岛偏南地区。香山被批准设县之后,上述各方曾为把县城建在自己的家乡和宗族势力范围内展开过竞争。陈天觉设法平息了纷争后,“捐家粮数千担建香山城池”,并在县城“创学于莲峰”,即后来的石岐学宫(原址在今中山市人民医院附近)。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历经了两年左右的建设,香山县城设在了石岐,县署衙门就在县城的中心,即现在中山市石岐的孙中山纪念堂一带。
“从唐至德二年(757)东莞县香山镇的设置开始算,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石岐建成香山县城,因盐而兴的香山场作为区域的中心,历史延绵近四百年之久。虽然区域行政中心北移至石岐,但说香山场是香山早期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并不为过。”张建军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
香山县的设立和香山岛区域行政中心的变迁,是珠海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珠海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必须给观众讲述清楚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可资佐证香山建县具体细节的传统文物展品极为有限。馆方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只能从香山岛的地理环境、香山场的界碑、盐户“十排”及城隍庙的故事开始讲起。帮助观众追根溯源,从古老的香山场关于盐的故事开始,逐步了解今日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城市发展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汉章建议增加教师编制数量、建议代课老师与在编老师同工同酬……市人大代表、金湾区林伟民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