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廖明山甘丰恺
春节临近,不少单身青年却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催婚季。父母心急频频催促、亲戚朋友在旁施压,让单身青年们不堪其扰,进一步增加心理负担。
新一期《民生新观察》聚焦催婚现象,探讨背后的难点、痛点及解决方案。
催婚成常态
近年来,催婚似乎已成为了社会中一种普遍现象。不少父母在言语上、行动中做出各种催促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发微信、发短信,催促单身孩子找对象、早结婚成为常态;在团圆之际,领着儿女串门、鼓励亲戚说媒成为父母的一项重要工作。
孩子不婚、家长焦急。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有同样烦恼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常年单身、或久久未婚的情况,感到十分担忧和着急。然而,与家长们的心急如焚相比,单身青年们对于结婚一事,普遍表现出较为平淡的态度。记者采访了多位单身青年,大部分表示曾被父母催婚,并因此与父母产生过矛盾,造成了家庭不和谐。
婚恋观存差异
“老一辈人都觉得结婚很重要,在他们看来,子女结婚生子、后继有人是对子女的一种保障。”对于催婚,节目嘉宾张静霞表示,家长们认为结婚是对子女未来生活的保障。因此,当“不结婚”与“没保障”划上等号的时候,父母的关爱之情就会逐渐演变成焦虑。
然而,这代适龄年轻人都成长在思想自由、物质丰裕的环境中。对婚姻的看法,年轻人往往不太重视在生活保障层面的意义,更在乎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遇到对的人才结婚”这一想法已成为年轻人的主流观点。
此外,攀比心理和沟通不足,也是父母催婚的重要原因。“别人家的孩子都结婚了,自己的孩子却还没有着落,这真是让人"脸上无光"。”节目嘉宾林景静表示,家长间的攀比心理,是催婚现象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少父母并不关心孩子不结婚的原因,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介绍情况,导致矛盾越积越深。
组织交友活动
增进沟通与交流助破局
“对于有结婚意愿的单身青年而言,参与高质量的联谊活动,将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据节目嘉宾、共青团珠海市委会组织部部长袁珂介绍,此前,团市委就组织了数场以交友为目的的联谊活动,帮助参与者拓展交际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外,父母与孩子应加强沟通与交流,表明各自的立场与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友好交流。父母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焦虑;年轻人少一分不耐烦,通过理性的沟通、对话将有助于解决类似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一诺通讯员沈进)因侮辱、诽谤、诬陷法院执行员,一男子被处以拘留10日、罚款5万元。2月5日,横琴法院向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