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钟夏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作为经济特区,珠海始终坚持探索一条不一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产业发展领域,没有走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的传统路径,而是较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动力转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沈岩表示。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0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总量在珠三角排名第六;珠海市共有47家企业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比2019年增长27家,增量和增速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22.3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80.40亿元;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58.2%……“十三五”以来,珠海实体经济一路闯关夺隘、前进跃升,彰显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魄力。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是特大城市立柱架梁之年。当前,珠海依然存在着城市能级量级偏小、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和短板。目标既定,方向既明,珠海产业如何加速跑起来、强起来?
打开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之门,珠海剑指“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在产业方面,珠海将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完善鼓励新经济发展体制,以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企以投促引作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打造新载体、承接新产业。对内,珠海划定18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遴选打造全市产城融合十大特色专业园区,承接新产业、新项目落户;对外,珠海将开展“5+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链条梳理,采取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聚集、优质企业相互吸引连片落户、国有资本投资抢抓产业链核心环节等方式,全力建链补链延链控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引进亿元以上投资项目600个。
激活新要素,发掘新经济。发挥好珠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领先优势,激活数据要素红利。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线一批新型智慧城市项目,推广和普及5G应用,形成软硬协同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实现城市治理更科学、产业发展更高效、市民生活更便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努力实现"高端引领、传统提升、结构优化、总量做大",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沈岩表示。
“"十四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着眼大局、自我加压、勇挑重担、奋发作为的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走高端起步、协同发展之路,从6个方面统筹推进,完善机制,加快构建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沈岩表示。
一是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积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重点龙头企业落户,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构建全覆盖的产业政策包。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逐步出台高端打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的专项服务政策,形成覆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完整政策包。
三是打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优质产业载体。编制珠海市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指引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推动香洲科创中心、三溪科创小镇、金湾国际健康港、高栏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形成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人才落户的优良环境。
四是加快推动5G产业和5G应用项目落地,培育数字经济。实施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路径,加强与华为、中软国际、中国电科、中国普天、中国平安等企业合作,推动5G相关运营与信息创新应用落地,聚集形成信创产业生态。
五是主动融入广深创新产业链条。主动做好与广州、深圳产业链条的融合和衔接,与广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互补共赢的良性产业生态。
六是全力服务粤澳深度合作。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载体,借助珠澳深度合作政策创新与突破,加快引进和布局一批优质产业人才和项目,在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中实现珠海产业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海天公园和香山湖公园迎春市集火爆 还剩最后两天 精彩不要错过
市民带着孩子一起观赏画糖画。受访单位供图本报讯记者马涛报道:香山湖公园、海天公园凭借独具一格的亮丽景观,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