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晓筠)日前,珠海银保监分局、珠海市银行业协会发布不合理金融消费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用卡。
案例一:“诈骗链接”冒充“认证信息”
做微商的大学生蔡同学遭遇了网络诈骗。日前,蔡同学收到一条头像是微信官方头像、昵称为“微信客服”发来的消息,称蔡同学正在使用的微信账号没有绑卡认证,很快账号将不能使用,如想继续使用需点击链接认证个人信息。蔡同学就点击了信息中的链接,输入了自己的信用卡号和短信验证码。填完信息后,他收到的并不是“认证成功”的短信,而是信用卡交易短信,才意识到被骗了。
专家表示,这是典型的信用卡诈骗案件。由于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多集中在社交平台,因此该领域也是诈骗高发区。专家建议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他人、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预防各种电信、网络诈骗。
典型案例二:信用卡逾期后陷入“反催收”陷阱
前不久,一银行信用卡中心收到协商还款的监管投诉信。“95后”持卡人小林称,由于她家庭困难,信用卡逾期5.4万元,要求银行给予60期免息分期。银行工作人员在与当事人多次沟通后发现问题。原来,小林在信用卡逾期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与一家代投诉反催收机构签定了60期分期委托合同,并向该机构支付了5000元的服务费。了解情况后,银行告知她,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协商分期,由银行重新评估还款方案。
专家提醒,反催收不可取,持卡人应选择正规渠道合理办理分期。反催收机构会诱导信用卡欠款人与其办理委托,目的是谋取“咨询费”“服务费”。对于经济困难的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信用卡逾期后,持卡人只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银行审核成功即可协商办理个性化分期,无需加收10%的手续费用。
典型案例三:提前消费使欠款越来越多
网友“猫奴君”加入了一个“负债者联盟”。据她描述,她习惯提前消费,从大学时就使用“花呗”,但负债一直都在可负担范围内。工作1年半后,她步入网贷“负债者”行列。后来,网贷逾期,她的借款从8万元“滚”到10万元,一直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专家提醒,网贷平台不可靠,年轻人应选择银行等正规借款渠道。各类网贷平台以门槛低、手续简单吸引有贷款需求的年轻人,一旦选择不慎,年轻人很容易跌入贷款陷阱,最后导致欠款金额不断增长,变成年轻的“老赖”。建议年轻人养成良好的用卡习惯,适度消费,避免无节制的非理性消费,切勿以卡养卡,反复套现。
典型案例四:透支信用卡后玩“失踪”
日前,小陈向银行申请办理了两张大额信用卡,并将额度提升至30万元。没多久,小陈因公司资金困难,开始靠透支信用卡维持运转,透支信用卡本金近60万元。在银行多次催收逾期欠款后,小陈开始玩起关机、换手机号等“失踪”游戏。
专家提醒,这是典型的恶意透支信用卡案例。持卡人应适度透支,合理规范使用信用卡,远离恶意透支行为,否则会损害信用记录,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案例中的小陈以非法占用为目的,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涉嫌信用卡诈骗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联报道:3月26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获悉,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珠海市现已全面启动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