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安故居及唐国安雕像。
唐国安故居在珠海唐家湾大学路上矗立着一座三合院建筑,风格与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记录着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这位传奇人物跌宕的一生:他是清政府第二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新闻学家、外交家和教育家,他将容闳的留美教育计划复活并延续,为日后清华大学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被称为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承前启后之人。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西风东渐负笈美国 一路崎岖不忘报国
走进鸡山村唐国安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唐国安的雕像,以及清华大学的著名标志物——日晷。紧挨着纪念馆东侧有两间青砖灰瓦的民居,这是按原样复建的唐国安故居,唐国安正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1840年以来,大清帝国历经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国家积贫积弱,有志之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1854年赴美留学归来的容闳,在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下,施行“选派幼童出洋留学”计划。唐国安在家乡读私塾,经族叔唐廷枢举荐,以第36名排序与詹天佑、唐绍仪等120人,入选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于1873年第二批赴美。他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然而后因清政府中止留学政策,学业未竟提前回国。
归国后,他先后任职于天津总督医院、怡和洋行、旗昌洋行等处,唐国安的报国之路,艰辛曲折。回国之初,他一直没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作为,不受官场待见的他,如乱世飘蓬,但他始终不忘当初许下的“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的诺言,更没有因此变作“愤青”。庚子事变之后,他到香港经商。他发现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从道德教育开始。于是,他与他人一起创办了香港基督教青年会,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并为此奉献毕生精力。1903年,他赴沪与颜惠庆、严复等人先后合办《南方报》《寰球中国学生报》等报纸,担任编辑及主笔,另任《上海青年报》英文主笔。以此为阵地,激扬文字,有力地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肆意妄为的罪行。1907年,入外务部,他历任储才馆学员、候补州同、候补主事及主事。1909年,他在万国禁烟会上,以娴熟的英文,充足的理据,代表中国慷慨陈词,对与会代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赢得与会代表及新闻媒体的一致赞赏。
■勠力延续留美计划
在唐国安纪念馆内,汉白玉唐国安半身雕像背靠一幅石刻清华园大门浮雕,循着楼梯上到二楼,从早年的西风东渐到今日的清华风采,以300余件展板和文物,直观全面地展现唐国安的一生,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中国教育事业的跌宕起伏、清华初创时期的风云岁月。
唐国安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参与启动“庚款”留美教育,奠定了早年清华基础。1908年,中美达成协议,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5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期限32年。根据这一协议,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唐国安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参与主持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选拔。考试一连进行了三年,前后选出优秀学童180名,唐国安年年护送,从上海乘船远渡太平洋,直把他们送进美国的学校。这些人中有后来清华大学的两任校长梅贻琦和金邦正,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之一的秉志,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等,组成了游美学务处第一支外派留学生队伍。这次行动的首战告捷,将留学先驱容闳的事业,在中断30年之后重新接上,也为后来持续向美输送留学生积累了经验。
传统的科举教育难与国际接轨,更难考选出足够的庚款生来。3年只选了180人,远未达中美约定每年100人之数。于是,唐国安提出设立“游美肄业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以“教习学生充分科目”,使学生可以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就读。在外务部尚书梁敦彦的支持下,唐国安和范源濂不辞劳苦,在北京西北郊选中了一座王府旧园——清华园。
园内主要建筑工字厅开始修葺,同方部礼堂、洋教习住宅等也在园内增建。至1910年底,修葺扩建工程竣工,唐国安携“游美学务处”与“游美肄业馆”一并迁入办公,由此,拉开了清华园办学的帷幕。
■殚精竭虑奠基清华
1911年11月,清华学堂因辛亥革命的持续升温,学生陆续离开了学堂,加之清政府将退赔的庚款挪作镇压革命的军费,美国人一怒之下拒绝拨付,清华园不得不暂时关停至第二年5月。唐国安却无意仕途,他在1912年3月自参加海牙国际禁烟会议回国后,便只身留在了学堂,独立支撑摇摇欲坠的局面。当时一些不法分子企图抢劫清华园,为了保卫学校财产,唐国安与庶务长、自己的侄子唐孟伦,买入一批枪支,扩充校警一倍,日夜巡逻守护校园。同时,唐国安积极奔走在复校的路上,他一面在行政上上书外交部与教育部,请求将学务处归并学堂,整合清华学堂,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向各银行贷款,暂时维持学堂的日常运行,并向财政部催要所欠学堂的20万两白银。
1912年5月,经过唐国安的不懈努力,清华学堂终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学。在唐国安主持下,清华学校通过各地报纸广而告之,郑重宣布重新开学,360名学生如期归校。10月,教育部下文对清华学堂进行了西化改制,更名为 “清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同时任命的还有副校长周诒春。
唐国安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多次扩充校园,力图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学校的档次,争取缩短学生在美国上学的年限,为早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
虽说有庚子赔款退款支撑,但草创时期经费常不能按期发放,匮乏危机时常出现,加上袁世凯扣发经费,情况更为严重。唐国安为此四处奔走,吁请上级支持解决。为彻底解决经费被挪用问题,他于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给外务部写报告,说明这笔退款和清华的关系,强调专款只能专用,不应将此项退款列为国家常规收入而随意挪用。这一问题的解决,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个多月后,唐国安因心脏病突然辞世,年仅55岁,他也是清华大学第一位任上去世的校长。唐国安任校长期间,忠于职守、思想开明、待人诚恳、爱护学生,深受师生爱戴。为缅怀他的功绩,学校为他铸了一块铜纪念牌,挂在工字厅入门东壁上,凡进入工字厅的人都能看到它,缅怀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晓君报道:3月24日,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发出公告,根据2021年招生计划需求,面向全国招聘语文、英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