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直升机将“伤员”直接送到医院。 本报记者 郑振华 摄
本报讯(记者郑振华)4月23日上午10时40分许,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40救助直升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应急直升机起降平台稳稳降落,机上“伤员”随后被转移至推车担架送医救治。此次“无脚本演练”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区打通海上救援送医“最后一公里”取得阶段性突破。
据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党委常务副书记丁凯介绍,通常救助直升机从海上接救回遇险群众,先是返回机场,再将遇险人员转交120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医治。遇有紧急危重人员,争分夺秒转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协同中大五院不断推进直升机起降平台建设及运行工作,加快“海、空、医一体化”紧急救援项目合作建设。合作双方凭借医疗急救资源和专业直升机救援优势,通过专业救助直升机作为救援、运输载体,从救援点直接到医院救治点,比往常至少节省40分钟,大大缩短伤、病患者的院前救治时间,有效破解救助飞行返场送医“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空中救援服务时效,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开辟出一条空中“急救绿色通道”,在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联动的立体化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我们医院是珠海市第一家拥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医院。珠海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海上意外发生后,由救助直升机将伤、病患者直接送到医院停机坪,5分钟之内就能进入手术室。”中大五院副院长李中和介绍说,通过搭建空中“急救绿色通道”能为急需救治的伤、病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利用直升机转运器官,对缩短器官冷缺血时间、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成活率,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新闻推荐
珠海航空主题号客机命名及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动 让珠海城市名片“飞上天”
珠海航空主题号客机命名及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启动。本报记者程霖摄本报讯记者苑世敏报道:奋斗正青春,启航新征程。4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