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幕式现场。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教学、手把手传承,让学生们在校园内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本报记者吴长赋 摄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佘映薇报道: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风吹拂过珠海,在校园掀起“最炫草原风”。近日,锡林郭勒非遗进校园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举行,近30项极具浓郁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展示传承,集中展现锡林郭勒盟非遗保护成果,让珠海师生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学生拜师学习非遗技艺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蒙古族手工艺、饮食文化和蒙医药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包含世界级非遗项目长调民歌、呼麦、蒙古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射箭、牛角弓制作技艺、奶制品制作技艺查干伊德,以及传统绳艺、柳条编织、苏尼特服饰、乌兰伊德、骨雕艺术、沙嘠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手工艺品、非遗知识令师生们大开眼界,各个摊位前都吸引了不少师生学习观看。
开幕式上,主办方宣布成立学生非遗传习社。该社团以非遗文化的传承、普及为宗旨,传习社社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教学、手把手传承,让学生们在校园内学习、传承非遗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二学生敬方舟成为非遗传习社的首批成员之一,他选择了长调民歌,并在开幕式上完成了拜师礼。“我从初中开始就对这一非遗项目非常感兴趣,如今有机会学习、传承这一技艺,感到非常幸运。”他对记者说。
非遗项目将进入珠海社区
在北师珠校园的大草坪上,来自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的三座蒙古包依次矗立,蒙古包中来自当地的用具、食品一应俱全,呈现着原汁原味的草原牧民生活方式。苏尼特左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迎春表示,这只是当地非遗文化的一个缩影,希望更多珠海师生去她的家乡体验原生态的非遗文化。
当天下午,前山中学20余名师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非遗传习社,学习和体验锡林郭勒盟各项非遗项目。“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活态教学和传习,学生们实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学生心里播下种子,未来成为非遗文化的使者和传播者。”前山中学教师彭羚表示。
据了解,接下来,北师珠每学期都将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长期驻校,将非遗文化打造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表示,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将发挥北师大在非遗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多方面合作,努力将珠海校区打造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和非遗展示的重要窗口。
据悉,锡林郭勒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期一个月。其间,珠海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将组织珠海市的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交流展示,多所澳门学校、珠海中小学也将前来学习体验。6月15日至7月15日,锡林郭勒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将进入珠海乡村、社区、旅游景区传承传授、展览展示展演展销,展示非遗文化风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振华报道:为落实工作职责,督促高质量完成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近日,市人大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