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下午,袁隆平考察斗门区十里莲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本报讯记者张帆吴梓昊报道:5月22日13时许,“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袁隆平先后5次来到珠海,其中有4次深入斗门区的田间地头指导。“人就像种子,要做颗好种子”“会打球、游泳、拉小提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下田的研究生,我不带”……这位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在珠海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力量。
4次调研超级稻种植
2010年春天,由袁隆平研发的超级水稻种子首次在珠海试种,试验基地就在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首轮播种面积达400亩,其中袁隆平超级稻品种示范面积100亩。
2010年7月8日,袁隆平亲赴珠海,为广东省超级稻高产示范工程珠海基地揭牌,这是他与珠海基地“袁氏超级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天揭牌仪式后,还未等合影,他就急着“到稻田里看一看”。
“袁老曾5次到珠海,除了2012年参加"发展珠海特色农业高端论坛"外,其他4次都是为调研斗门种植超级稻的情况而来。”袁隆平每次到珠海,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王爱民都相伴左右,报告最新试验情况。
“老人家非常认真严谨,非常和蔼,非常幽默,非常开朗。”王爱民回忆起与袁隆平初次见面的场景,感慨万千。
7月时节,水稻结穗。2016年7月6日下午,蒙蒙细雨中,袁隆平考察位于斗门区十里莲江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珠海。
超级杂交稻“超优1000”的试验田里,稻穗金黄,稻杆粗壮挺拔、株型紧凑、病虫害少、穗大粒多。当听说该处人工插秧的试验田预计亩产780公斤时,袁隆平当场表示,亩产若能达到800公斤,将会在珠三角创下稻米产量新纪录。加上晚稻一般比早稻产量高5%,那么年亩产量达到1500公斤应该没有问题,可实现“两分地养活一人”的目标。
田间地头上演“追星秀”
2013年11月12日,袁隆平冒雨来到莲江村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
指导完毕,袁隆平沿着田埂往回走时,一位记者迎上前,小心翼翼地问:“袁老,能不能耽误您几秒钟,跟您合个影?”袁隆平没有任何迟疑:“当然可以啦!”话一出口,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大家纷纷上前与袁隆平合影,一时间在田间地头上演了“追星秀”。
“他除了研究杂交水稻,还会打球、游泳、拉小提琴、下棋,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王爱民说。
“袁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第一点就是要刻苦,不下田的研究生,他不带。只有下田才最快乐。”斗门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研究员谭新红说。谭新红1996年在湖南省农科院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工作。“当时袁老师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同属湖南省农科院下属研究单位,经常会看到袁老师的身影。”谭新红后来到斗门区工作,与袁隆平再次结缘。
时任斗门区农业局局长的李炳秋,几次在斗门陪同袁隆平考察,还曾专门到湖南向袁隆平汇报斗门超级稻种植情况。
“人就像种子,要做颗好种子。”袁老的这句谆谆教导,李炳秋至今仍深深记在心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雅玲报道:5月18日至19日,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省民政厅厅长卓志强陪同下,莅临珠海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实地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