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优特汇相关活动现场体验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6月1日,《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的实施,意味着以今年6月1日为分界点,珠海针对垃圾分类将由“倡导”变为“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珠海准备好了吗?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珠海一些社区及有关部门,发现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中,截至目前,虽然已取得相当大的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力度还不足等问题,在开展楼层撤桶、定时定点等重点难点措施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相关部门表示,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这项工作需要城市管理者和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
采写:本报记者宋雪梅
摄影:本报记者钟凡
习惯养成:志愿者桶边指导分类
与上海、北京等2000年垃圾分类首批试点城市相比,珠海垃圾分类起步较晚。但珠海决心大、力度大、进展快,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个高效协调体系,着力破解市民参与、区域覆盖、流程分类“3”个难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排名前列。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5个分类示范区、2个示范镇街。
位于情侣北路的保利五月花是高新区近年新建小区。5月20日傍晚,记者走进该小区,在8栋楼底4个色彩分明、标识清晰的分类垃圾桶映入眼帘。一位居民手提两个塑料袋,正向垃圾桶走去。两个塑料袋里装的分别是折叠好的纸盒与厨余垃圾,她将纸盒放进可回收物垃圾桶,把另一袋垃圾投入厨余垃圾桶,动作干净利索。
据了解,从3月起,高新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就开始在各社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活动,每天到各小区上门对居民进行“一对一”宣传。不仅如此,每天还会派志愿者在垃圾桶旁定时督导,查看居民垃圾是否分类到位。“现在,我们小区住户已基本养成习惯,大都能够将垃圾分门别类扔进相应垃圾桶。”该小区居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在桶边志愿者的持续指导下,业主们从一开始嫌啰嗦怕麻烦到如今自觉分类扔垃圾,习惯正不知不觉在养成。
而在主城区,变化也显而易见。记者发现,在梅华街道南村社区新城市中心广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这里居民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建于1993年的新城市中心广场小区共有27栋710户居民,小区有4座环保垃圾屋和13个垃圾桶。去年7月下旬,梅华街道委托正圆公司对该小区环保垃圾屋进行分类升级改造。同时,南村社区组织小区物业、议事会、业委会以各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居民在新城市中心广场红色业委会、华工工作室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改变小区环境的工作中。随着垃圾分类投放方案的不断优化,居民在实际操作时更容易更方便,垃圾分类习惯顺利养成,小区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
“效果比预期好很多。首先因为居民普遍认可这项国策,垃圾分类后废物得到再利用,有利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其次,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鼠患和蚊蝇的滋扰,极大改善了小区卫生环境。”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林文胜表示。
处理能力:着力破解全流程分类难题
截至目前,全市996家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横琴新区、金湾区、高新区、万山区、保税区以及香洲区梅华街道、斗门区莲洲镇基本建成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2020年全省对珠三角城市(广州、深圳除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排名中,珠海市从第一季度的第四名上升至第二、第三季度的第三名、第四季度的第二名。
记者走访发现,珠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高涨,分类投放习惯逐步养成。那么,分类后的垃圾收集转运和末端处置情况又如何呢?
在拱北一商业街区采访时,记者看到在一个餐厨垃圾临时堆放点,餐厨垃圾中转企业工作人员将桶盖上印有二维码的餐厨垃圾分类收运专用桶运上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正准备把此处的厨余垃圾运往餐厨垃圾集散点。
记者了解到,这些厨余垃圾将转运至厨余垃圾收集中转站。整个厨余垃圾的收运以物流管理的模式管理,餐厨垃圾的产生单位、中转单位、收运时间、放入集散点的时间、被收运的时间,均实时传输至街道办相关部门,实现“物联网”式的餐厨垃圾智慧化管理体系。
市垃圾分类办副主任、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兆江告诉记者,珠海着力破解全流程分类难题。前、中、末端齐发力,预计今年底可做到垃圾产生到处理全流程闭环管理。
据介绍,2020年,珠海市已成为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的城市之一,2021年年底可基本建成全链条分类体系。目前,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二期项目建成投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至3000吨/日。厨余垃圾全面推行“驳运+直运”工作,服务2400多家单位,日收运量达200多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成珠海生态环保产业园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被纳入珠海市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该项目建成后,珠海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300吨/天。
记者从市商务局采访获悉,珠海还编制发布了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公布了可对接可回收物收购工作的企业名单,推动各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社区延伸。
围绕国家、省、市部署的垃圾分类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市商务局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落实相关措施,大力引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融合”。
据珠海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杨俊介绍,目前,珠海再生资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随着近几年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加入,已经形成了一套市场认可、良性运行,传统回收和互联网回收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依法规范:
探索垃圾分类
珠海模式
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珠海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珠海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珠海模式,先行完成垃圾分类立法,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于2020年9月先行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并于2021年6月起正式施行,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设。
“这是广东省第一部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法规。《条例》实施后,镇、街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行业管理职责内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实行特许经营。”王兆江表示。
《条例》提出,对拒不分类的个人,可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单位可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市民张先生认为,惩罚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他也有疑问:“是否应该把罚款当作最后手段呢?”
对此,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回应:“处罚垃圾分类不准确以及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这只是手段,绝不是根本目的。未来,城管部门会在依法规范垃圾分类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新时尚。”
除了处罚,《条例》还建立了激励机制,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家庭或者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物业服务企业等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该《条例》还规定鼓励通过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促进单位和个人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
王兆江表示,对标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力度不足、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垃圾分类不是"选择题",而是人人需要答好的"必答题"。”他透露,接下来,珠海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将以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完善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压实镇街、社区(村居)、物业等各方责任,提高全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继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影响,构建起长效机制,一起为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钱瑜报道:5月28日,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珠澳口岸实施人员通关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