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法集资,莫轻信小广告。 本报采集
近期关于非法集资的系列报道受到众多市民关注,有读者来电咨询:老百姓被骗参与非法集资,一般都是听信了有关广告。有没有办法从广告发布上打击非法集资?对此,业内人士进行了解答。
据悉,早在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 《关于处置非法集资活动中加强广告审查和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广字 〔2007〕190号),通知规定禁止发布含有或者涉及下列活动内容的广告:(一)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非金融单位和个人以支付或变相支付利息、红利或者给予定期分配实物等融资活动;(二)房地产、产权式商铺的售后包租、返租销售活动;(三)内部职工股、原始股、投资基金以及其他未经过证监会核准,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的活动;(四)未经批准,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活动;(五)地方政府直接向公众发行债券的活动;(六)除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行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之外的彩票发行活动;(七)以购买商品或者发展会员为名义获利的活动;(八)其他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社会集资活动。
发布涉及投资咨询业务、金融咨询、贷款咨询、代客理财、代办金融业务活动的广告,广告发布者应当确认广告主的主体资格,查验广告主营业执照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
商品营销、生产经营活动的广告不得出现保本、保证无风险等内容。房地产销售、造林、种养殖、加工承揽、项目开发等招商广告,不得涉及投资回报、收益、集资或者变相集资等内容。在涉及集资内容的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包括在职的和已离职的,健在的和已去世的中央、地方党政领导人的题词、照片等。
广告发布者在审查广告中,认为广告中含有与集资活动有关的内容,应当查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原件,广告主不能提供的,可以拒绝发布,并主动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广告发布者由于未查验证明、未核实广告内容,导致非法集资活动广告发布的,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由广告监管机关依据有关规定处理。对于公安机关认定涉嫌经济犯罪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认为已经构成或者涉嫌构成非法集资活动的,广告发布者应当立即停止发布与该活动有关的任何形式的广告,否则由广告监管机关依法处罚。
希望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对广告的发布要看其是否具有合法的审批手续,不听信、不轻信违法小广告。本报记者周婷婷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证监会11日宣布,近日集中打击通过互联网、自媒体肆意发表证券期货虚假信息,充当股市“黑嘴”并从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