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盐实验室”让孩子们了解了莞盐的制作过程本报记者 赵水平 摄
“我们做到了,这就是大海的美丽结晶——海盐!它可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成员哦。”在市博物馆二楼莞盐实验室的电子设备上共同完成制盐实验后,来自莞城业余体育学校的6位小朋友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并获得一颗亮晶晶的“海盐”。
3月7日,市博物馆2019年“馆校共建”首场馆内活动举行,莞城业余体育学校的百余名学生走进“莞盐实验室”,当了一回小小制盐师,不仅详细了解了莞盐的相关知识,而且亲自体验了海盐制作,并带走一盒自己制作的海盐。
“莞盐实验室”是2019年市博物馆“馆校共建”近20个活动项目之一。今年,市博物馆已更新“馆校共建”原有项目菜单,与市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的58所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点单”。
与58所学校结成共建单位
说起博物馆,很多人立刻会想到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美轮美奂、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的文物展品,但这并非全部。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优势,扩大其社会教育的影响力?“馆校共建”成为市博物馆大展身手的“绝招”之一。
从无到立、由微至壮,市博物馆的“馆校共建”工作已走过整整五年时间。五年里,这棵“共建”的新鲜幼苗日渐茁壮。每一年,各个共建项目如约如期开展。截至目前,与市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的学校已达58所,涵盖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常态化、高频率、多维度、趣味化的共建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切实获得和享用珍贵的文化资源并从中受益。
“馆校共建”让孩子了解东莞历史
“馆校共建”的欣欣向荣,关键在于互利共赢,让博物馆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及社会教育功能,丰富和充实学校的教学、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又顺应了学校拓展德育教育基地、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爱国爱乡教育、承担文史育人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双方共同的目标。
“孩子们平常很少接触到东莞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东莞历史文化不是很了解,通过参观市博物馆常设展览、参加教育体验活动,了解了东莞的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了很多东莞历史名人,收获很多。”莞城业余体育学校的周淑敏老师述说着自己的感受,“馆校共建”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东莞历史文化的窗口,“很多孩子参加完活动后还会去跟爸爸妈妈交流,考考他们。”
让博物馆教育更有玩趣
2018年,之于市博物馆的“馆校共建”而言,是值得被标注的一年,不论是在合作方式还是在合作深度上均有很大的突破。去年初,市博物馆与莞城街道教育办达成共建“东莞市历史教育基地”的共识,共同构建莞城倾力打造的“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项目。“赏博物之美、品文化之美”成为提升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8年3月下旬开始,莞城9所学校的学生有组织、按计划在每个“周五共建日”,赴博物馆上课。市博物馆用了“欢喜”一词来注解2018年的“共建”盛况。其中,有广大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欢喜;有老师和家长们见证孩子全身心投入的欢喜;还有市博物馆宣教人员启发孩子获得智慧及种种经验的欢喜。
“让博物馆教育变得更"有温度""有色彩""有玩趣",成为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亲密共融的典范。”这是市博物馆对“馆校共建”工作的新期许。记者在市博物馆2019年“馆校共建”项目菜单中看到,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古代东莞》《居巢居廉绘画艺术展》等6个流动展览,《说说古代东莞的那些事儿》等3个讲座,以及“小小陶纹设计师”“梅瓶的后现代生活”等8个教育体验活动。
新闻推荐
东莞时报讯昨日,2019年东莞市内“科普考察”交流学习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联合市科普中心主办。市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