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松山湖生态科普馆,岭南名家集体创作《松湖烟雨》中国画长卷。
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少宏)同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画长卷艺术形式,同题为《松湖烟雨》,同样出自岭南名家之手;不同的是一幅长卷创作于2008年、一幅长卷创作于2018年,前者为艺术家独立创作、后者由艺术家协同作画。
前后两幅长卷,画纸背后,渗透着一座高新区怎样的生态守望与创新追寻?3月24日,松山湖生活学院迎来第九期《朋友的下午茶》主题分享活动,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邀请到《松湖烟雨》艺术名家主创团队,首次对外分享长卷的创作历程,从艺术家视角,解读松山湖的独特内涵及魅力。
不断“生长”的生态优势
2008年版“松湖烟雨”长卷的作者是岭南著名画家李国华,彼时李国华86岁高龄,受松山湖管委会的邀请,创作该长卷。10年之后,李国华先生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劲堃再续松湖因缘,领衔多位岭南艺术名家创作同名中国画长卷。
2018年版《松湖烟雨》中国画长卷,作为视觉艺术,却充分彰显出视觉的叙事功能,以散点透视的形式,表现出松山湖可观、可居、可游的意境。在这幅长卷中,既可以看到松湖烟云、湿地生灵、一路红棉、满亭荷香等生态与自然胜景,又可以欣赏到松山湖管委会、万科生活广场、生产力大厦、状元笔公园等地标性建筑,还可以望见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溪流背坡村、大学创新城、中科云计算、幸福花园等十多个标志性景观和建筑;既可以体验到松山湖的科技、文化与生态魅力,又可以感受到郁郁风情与勃勃生机。
“18年前的松山湖我也曾见过,听到松山湖要开发的消息时,心里想的都是一排排工厂的景象。直到18年后亲临松山湖那一刻,觉得像做梦一样,心里只想到四个字:筑梦松湖。”谈起整幅长卷的创作过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姚涯屏坦言,众多画家一同创作一幅作品,风格统一确实有难度。因此美术家们花了很多心血去协调——如何融合大体量的建筑,又要体现出幽静的环境。
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执行会长刘思东看来,与10年前相比,松山湖最令人惊喜的是,它的创新城市名片打造出来的同时,还是坚持着建园初期对环境保护的生态守望。人们从长卷上可以看到,对比10年前那幅,园区里的建筑物明显多了起来,但这些建筑依旧掩映在一片绿色的树林当中:城市绿道上奔跑、嬉戏的人们和建筑物里研发、创新的人才遥相呼应,互不干扰;树木成林的红莲木、桃花源,让人们看到园区在过去10年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优势仍然在不断“生长”。
不断丰富大湾区时代的松山湖内涵
3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官方宣传片正式对外发布,作为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重点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加速建设,正成为松山湖加快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把中子科学城打造成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的生动缩影。
看到这两幅长卷,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莉颇为感慨,在她看来,松山湖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生机活力,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值得用书画形式展现,以艺术的名义展现松山湖的发展环境。
她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未来10年,松山湖的发展将迈向更加高质量,期待更多大师、大家走进园区,通过艺术创作不断挖掘并丰富松山湖的人文内涵。
新闻推荐
免费唐氏筛查启动 同时还有新生儿听力筛查 40家医疗机构可做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汪万里)为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防线,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和耳聋患儿致残率,从昨日起,东莞免费唐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