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来自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的詹元杰,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生涯,顺利出站,全职加入该团队继续开展工作。这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的首位出站博士后。
“从读研究生开始,就想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而且我的性格也属于能沉得住气,就喜欢在实验室待着。”詹元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期间,他选择了从北京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专门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工作。
他所在的团队,负责人正是他的导师、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研究员。得益于后者在电池领域几十年的研究积累,整个团队目前在新一代电池材料方面研发进展迅速,即将实现产业化应用,詹元杰也逐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说起研究中的这款电池,詹元杰言谈间透露出信心。他介绍道,团队目前开发的高电压镍锰酸电池,不含钴元素,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且能量密度高。相比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近40%。突出的性能表现,也吸引了众多下游企业的关注。
“这些年还是有过很多挫折。做科研经常会遇到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然后发现这个方向走不通,或者没有新意,这时候心态还是会有点崩。”詹元杰说,后来慢慢学会了用平常心去对待,“因为做创新没有人能保证一定成功”。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从失败中积累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对后续的实验设计、方法优化等都有很大帮助。博士后在站期间,他分别参与了科技部与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的两个与高能量密度电池相关的研究项目,在其中负责高电压正极材料电池技术研究。在站两年时间里,他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
谈及出站后选择留在团队继续工作,他表示,自己对锂离子电池研究保有热情,渴望在这一领域持续做出成果。而实验室有着一流的科研设备、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及优秀的产业转移转化平台。“同时我坚信,在黄老师带领下,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实现高电压镍锰酸锂电池的产业化,并攻克其他新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相关的技术难题。”他说。
目前,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共53人,获得博新计划者2人、特别资助者3人、面上资助者4人,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者10人,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均来自日本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
信息时报记者 段亚雄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记者段亚雄通讯员南城宣东莞南城档案馆是参照国家级档案馆的标准建设,接收和存放南城街道档案资料的综合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