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青少年正在半仙山村一座古建筑里学习手工制作灯笼。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教师节我给老师剪了个小蜜蜂,感谢老师像蜜蜂一样辛勤地教导我们。”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横沥镇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黄小明,用刚刚学会、还不太熟练的剪纸技术,向她的老师表达了最纯真的敬爱之情。
据了解,过去3个月来,围绕“乡村振兴·百姓讲堂”主题,横沥镇策划开展了200余场次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通过邀请民间艺人进行剪纸、手工灯笼、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培训和制作,让这些特色民间手工艺,带动和提升了当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追求,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振兴氛围。黄小明给老师送的“小蜜蜂剪纸”就是在其中的培训班学会的。
南方日报记者刘远忠
3个月200余场活动带动群众热情
据了解,为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激活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营造和谐、善治、美丽宜居的乡村氛围,今年6月至8月底,横沥便以“乡村振兴百姓讲堂”为主题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在镇内多个村(社区)、基层博物馆、文化广场、中小学广泛铺开。
“3个月时间一共举办了234场次不同类型的活动,平均每天都有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7场。”横沥镇文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的基层文化活动几乎都暂停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备受影响。
面向辖区居民免费报名,剪纸、做灯笼、泥塑等手工艺培训班先报先得……横沥开展文化下乡的活动通过政府公众号一经推广,便获得居民的积极踊跃报名。
其中的手工剪纸工艺培训在横沥六甲村和半仙山村就先后举办了38场次,近1000人参加。活动专门邀请了来自石龙的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人李雨霏、张倡远前来讲解传统剪纸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从阳剪到阴剪,从人脸侧面剪影到花朵、动物、吉祥喜庆的样式……李雨霏一边讲故事一边手把手从最基本的剪纸基础说起,向培训班的青少年娓娓道来。“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以前,手法有雕、镂、剔、刻、剪等多种技法。过去还没有纸的时候,人们就在金箔、皮革、绢帛、薄片等物件上制作,应用于各种仪式、装饰和造型之上。”
在横沥颐逸艺舍博物馆,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探索研究之旅、中国历史文化讲座、中国陶瓷艺术鉴赏、中国玉器鉴定培训等博物文化培训活动共举办了48场次,该馆收藏的众多历史古物件随之成为参与者学习交流的文化知识源泉。
此外,还有与诗书画并称“四大传统”艺术的玉章雕刻、作为陶瓷七十二道工序之一的拉坯培训、传承千年的传统泥塑制作等一系列的培训交流活动,受到青少年及家长们的广泛好评。
“老师培训时不只是教方法,学技艺的同时还会讲故事,教导孩子学习要不忘根、不忘本,非常感动。”来自湖南省怀化的来莞务工人员向小燕,在获悉有相关培训课程后第一时间就“抢”到了剪纸课的名额,专门带着她8岁多的小女儿来上课。她说,传统文化是根源,让小孩子们从小多接触、多学习,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也有利于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寓教于乐弘扬传统工艺文化
“今年中秋节外婆不用再买灯笼了,我可以自己做。”刚过10岁生日不久的横沥村民小青,暑假期间便在妈妈的陪同下参加了手工灯笼制作技艺班,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他现在已经会做简单的“红包版”灯笼了。
小青妈妈说,以前每逢中秋过节,家里老人都会给小孩子买灯笼来玩,除了有过节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天伦亲情。这次带着小孩一起来学习制作灯笼,小朋友马上就想起了外婆。“传统文化和手工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其中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工艺历史和意义。”
据了解,从6月6日逸颐艺舍博物馆的“陶瓷艺术欣赏”开始,系列手工技艺培训活动几乎每天都在横沥各村、文化广场、中小学校等地方展开,常常是受限于场地大小和老师有限,只能采用随机抽签或先到先得的报名方式,比如其中的陶艺拉坯活动就“一位难求”。
作为东莞市唯一挂牌成立的基地,横沥陶艺基地的陶艺拉坯活动自去年举办以来,就深受陶艺爱好者的欢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未开班,此次便趁着主题活动,把相关体验活动融入其中,暑假期间逢星期一到五开班,连续举办了50场次。
“很多小朋友一开始以为是玩泥巴,都很兴奋。”陶艺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是陶瓷成型的最初阶段,也就是“玩泥”——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慢慢轮转成型。
但就是从“玩泥”开始,陶艺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拉坯,原本的一团泥巴慢慢变成了一个杯子模样,经过锤捏后最终变成特定的造型。
“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吃饭用的碗就是用泥巴做成的,真有意思。”参加陶艺拉坯的横沥中心小学一名学生说,没想到泥巴经过加工制作后可以制作那么多东西,还能做成漂亮的花瓶,很神奇。但参与拉坯制作后他也直言“泥巴变成碗的形状好不容易,要做好多功夫,以后对陶瓷用品一定要更加小心和爱惜。”
由于是东莞全市唯一挂牌成立的陶艺基地,这项少有的传统培训活动除了适合青少年学习,还吸引了许多大中专学生、以及家长都前来报名参加。
“制陶是很古老传统的技艺,这种现场制作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直接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80后爸爸张超说,以传统技艺为主题,以实践体验为媒介,让小朋友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假期,不仅提高创新动手能力,而且在边玩边做中学习到制陶拉坯的技艺,也初步探索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和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发挥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据介绍,此次“乡村振兴·百姓讲堂”文化下乡活动共有11个传统培训类别,全年计划安排428场,目前已完成234场,成为横沥镇少有、兼具传统文化学习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
近年来,横沥群众文化蓬勃生长,倾力打造的系列“广场舞大赛”“小候鸟村晚”“粤剧巡演”等有温度的活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也在融合创新中实现“普惠于民”,展现出友善、诚信、幸福、创新的“横沥气质”。
“通过"乡村振兴·百姓讲堂",希望能进一步激活民间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主办方表示,横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百年牛墟的农耕文明一路走来,发展为目前围绕模具智造而成的现代工业产业,横沥人不变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像“勤奋肯干老黄牛、开拓进取拓荒牛、甘于奉献孺子牛”一样,埋头苦干再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将传统工艺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相互融合,今年主办方刻意把系列活动的手工灯笼制作和剪纸工艺制作,安排在有500年历史的半仙山古建筑群中进行。青砖灰瓦、精美雕梁古建筑下,一群纯真无暇的孩子,几位务实求真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着传统手工灯笼、剪纸艺术。
同时,围绕“一村一品牌”,横沥通过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传承,让村(社区)走上特色发展之路。在村尾村,通过挖掘当地戏剧曲艺、“太平楼”“麻石巷”等本土特色文化,全力打造以文化产业、餐饮、休闲等服务为主的“荷塘叶色”特色文化街,广泛宣传“戏剧曲艺”以及“太平楼”“麻石巷”等特色文化,营造浓厚氛围;田头村则围绕博物馆为标杆推进文旅发展,打造百家艺舍文化街;半仙山村就以“朱子文化”为核心,推动“一廊两园四馆”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持续挖掘丰富本土特色资源、传承传统工艺文化,横沥正不断用文化的力量激活丰富基层资源,助力横沥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记者从东莞市石排镇获悉,自全市部署开展摩托车、电动车交通违法整治行动以来,石排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连日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