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当场缴获用茶叶袋包装的尼美西泮图片来源于东莞时报官微
说起喝茶,小伙伴肯定不会陌生。平日里,大家常常会接触到茶或茶饮料。然而,有些“茶”是万万不能喝的!
前不久,深圳公安机关就破获一起案件。该案的嫌疑人将毒品包装成了茶叶,这一行径也让人咋舌。而“新型毒品伪装成茶叶交易”的话题,还成为网友们所关注的热点。
包装成“茶叶”的毒品
深圳莲塘派出所近日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在罗湖区某酒店内进行非法药品交易。当晚8时,莲塘派出所民警来到该酒店成功抓获了嫌疑人莫某某和莫某,并在场缴获172包用茶叶袋包装的尼美西泮,样品约261.4克,涉案金额4万余元。
尼美西泮是什么?为了给各位小伙伴解答,记者特意度娘翻看了一些公开报道。从媒体的报道可以了解到,尼美西泮就是毒品“飞仔”,除此以外,它还被称为“一粒眠”“红五”“K5”。
尼美西泮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症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过量服用则会出现心脏受压、昏迷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据公安机关介绍,这次查获的尼美西泮属于新型毒品。近年来,随着警方对海洛因、冰毒等传统类型毒品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犯罪分子将制贩毒目标转向为更为隐蔽的新型毒品。这种毒品吸食方式更隐蔽,容易混淆于普通食品,某些新型毒品可直接兑到酒水饮料中服下,隐蔽性很高。
这些“茶”都是新型毒品
从近年来的一些打击毒品犯罪的报道可以看出,不少犯罪分子为了掩人耳目,近年存在将毒品包装成茶、茶饮料及其他食品的行为。
前些年,一款名为“奶茶粉”的新型毒品引来各方关注。“奶茶粉”主要成分是氯胺酮、MDMA等多种成分。该类新型毒品与“摇头丸”相似,效果持续时间长,对吸毒人员更具诱惑,容易传播。
从警方侦破的案件可以看到,犯罪分子将毒品装入了条状奶茶袋内进行伪装。打开后的“奶茶粉”,外观与普通小包装普通奶茶无异。仔细观看,这些“奶茶”制作粗糙,上面没有基本成分和食用方法的说明。用手指捻摸,可以发现里面是均匀细致的粉末,而不是普通的茶叶,打开一包闻一下,有甜甜的味道。
此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吸食“奶茶粉”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性、慢性精神障碍。更严重的还会导致神经中毒反应,损害心脏、大脑组织、肾脏甚至导致死亡。
除此以外,还有一款新型毒品是因为其外形酷似茶叶而得名,那就是“阿拉伯茶”。
“阿拉伯茶”学名叫恰特草。它从外观看起来似乎人畜无害。其在刚摘下来新鲜的时候,外形会像苋菜。但在晒干后,其外形又酷似茶叶。
恰特草中含有兴奋物质卡西酮,还含有甲麻黄碱和去甲伪麻黄碱等生物碱。简单来说,卡西酮就是兴奋剂,对人体中枢神经会产生刺激作用,并容易成瘾,长期食用者更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Ⅱ类软性毒品中,恰特草名列其中。而包括欧美在内很多国家已将恰特草列为兴奋剂或受管制药物,严禁旅客携带或邮寄入境。从2013年开始,我国也已经将恰特草列入毒品的严打范围之内。
提防新型毒品的各种伪装
除了“奶茶粉”“阿拉伯茶”外,这些年伪装成食品、饮料、药片、药丸的新型毒品不在少数。这里,记者也梳理出一些善于伪装的新型毒品,希望小伙伴们也能及时更新脑中的“资料库”。
1.哇咔饮料:含有一类管制精神药品“γ-羟基丁酸”;
2.“邮票”:将类似邮票的纸票浸泡在迷幻药MDPBP及25B-NBOME混合制出的毒品;
3.麻布烟:以印度出产的鸦片为原料;
4.“曲奇饼干”:外表看与普通饼干无异,含有大麻成分;
5.迷幻蘑菇:其迷幻成分主要由一种含毒性的菌类植物“毒蝇伞”制成;
6.“果冻”:其主要成分为新精神活性物质芬纳西泮。
新闻推荐
东莞获全国“最具综合软实力政务服务大厅”大奖 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打造湾区品“智”新东莞
本报讯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指数结果公布,其中,东莞市政务服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