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花种植区均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
温室大棚内的无线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
已经抽出花茎的蝴蝶兰苗
温室大棚内,长势良好的红掌
时花种植区
因采用物联网花卉智能种植系统,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日常管理只需一个人就可以
策划:田恩祥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余晓玲通讯员叶瑞力
采用物联网花卉智能种植系统的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花卉种植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操作;自动化的温控、排风、除湿系统的采用,让花卉种植节省了不少人力……近年来,东莞市道滘镇济丰农业产业园先后引进温室大棚、手机“云种花”等技术,不断提高花卉种植科技含量。目前,该园年产花卉五千多万株,有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去年年产值近一亿元,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年产值预计和去年差不多。”10月20日,济丰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温室大棚引入花卉智能种植系统
在道滘镇济丰农业产业园,11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颇具规模。在大棚内,红掌、蝴蝶兰等各类品种的花卉长势良好。
20日下午,记者走进温室大棚发现,红掌生长区和红掌育苗区的温度截然不同,光照也不一样,排风系统、喷淋系统会自动开启,现场并无工作人员操作。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室大棚内,配置了基于物联网的花卉智能种植系统,花卉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对花卉生长环境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等,24小时进行远程控制。“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可通过手机进行相关操作,也可以及时通知现场的工作人员。”
据悉,环境的控制对花卉生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花卉才能生长良好。花卉智能种植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温室内的主要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的综合调控,为各花卉生长发育提供最佳的生态环境条件。
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的温室大棚共11万平方米,分为三期开发。随着种植技术逐步成熟,大棚配置由原来传统的人工温室大棚,提升到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温室大棚,以物联网系统为主,可以达到远程控制,保证温室大棚花卉有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提升花卉整体品质。
因为生长所需环境不同,种植蝴蝶兰的温室大棚比种植红掌的温室大棚高度要低,面积要小一些,便于温度和湿度的更好控制。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已经抽出花茎的蝴蝶兰苗正被打包装箱,即将运往外地。
由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花卉产业
据介绍,济丰农业产业园启用前,该处农地以菜地为主,农户收益较小,亩产值较低。为提高土地效益,道滘镇积极推动济丰农业产业园建设,顺利统筹连片1400多亩农用地,打造成市级农业产业园。
济丰农业产业园由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花卉产业,项目定位为集花卉苗木种植、花卉交易、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研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农业产业园。目前,该园年产花卉五千多万株,农地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园区增效、农户增收、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除了11万平方米温室大棚的家庭用花种植区,济丰农业产业园还有500多亩的时花(市政用花)种植区,种植品种有数十个。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时花种植区都引入了自动喷淋系统。对于花农而言,节约了不少人力成本。租种有18亩地的花农马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入花卉种植行业接近十年,两年前来到济丰农业产业园,租下18亩地种植时花,种植品种有百日草、香彩雀、矮牵牛等,“去年行情还不错,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较大,期待下半年有好行情。”
济丰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时花主要销往深圳、珠海等省内区域,也有部分销往四川、湖南等省份,时花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5日,东莞市第三届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现场评议会举行,会上公布了被评议单位的最终评议成绩,经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