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阿兰老人与同是种菜设摊的李红老人在菜地里谈天说地
▲孔阿兰老人在自己的无人自助菜摊上,很开心地看到自己的收获
?孔阿兰老人在菜地里干活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欧阳志强
“种点菜给家人吃,吃不完的也不要浪费,就摆出来卖。”顺德均安镇星座尚筑小区居住的64岁孔阿兰如是说。4月24日中午,记者来到该小区旁的小空地上,看到摆放着一个菜篮、一捆蔬菜、两个空水瓶,挂着用黑色墨笔写的“3元”木板。小区保安告诉记者,这就是孔阿兰等老人设置的无人自助菜摊,一捆菜3元,拿走需向空水瓶上投钱,全程都无人监管。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菜摊,在小区里整整摆了8年,从开始一个老人摆摊到如今四个老人,菜摊已成为小区居民每天必光顾的场所。孔阿兰开菜摊已有7年,她说:“摆摊肯定挣不了钱,但种菜让我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我要一直做下去。”
1.小区老人开荒种菜
孔阿兰是韶关人,以打鱼为生,从未种过蔬菜,9年前因为儿子在星座尚筑小区购房,她过来帮忙带小孩,兼顾出门买菜。一天,孔阿兰发现了小区门口旁突然出现了小摊位,摆着各式各样的蔬菜,却没有守在那里,她按照摊位前提示购买了好几次。
一次机缘巧合,孔阿兰遇到了小区的黄阿姨,黄阿姨指着小区前的荒地说,那些地方一直都空闲着,她在里面种了不少蔬菜,自家人吃不完的就拿出来摆摊。
孔阿兰自己并未种过菜,但黄阿姨很热情地邀请她,“不会种的话,我教你来种,干农活很开心的”。
孔阿兰想到孙子已经上学了,自己空闲时待在家里也很无聊,倒不如出来种菜锻炼下身体,还能让家人吃上有机蔬菜。就这样,孔阿兰跟随着黄阿姨学种菜、摆菜摊,并在她们俩的带动下,又有好几个老人加入了开荒种菜的队伍。
由于荒地里缺水,黄阿姨、孔阿兰等人费了很大的劲在荒地上挖了个小水潭。没到两年时间,黄阿姨就因家事搬家了。这时,孔阿兰已学会了种菜,依旧延续着“无人自助菜摊”,而且越干越起劲,她说:“看到自己种下去的菜,一个个慢慢长大,而且还能给家人和小区的居民带来自己耕种的蔬菜,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经营“无人菜摊”的老人有人加入也有人退出。“就连隔壁小区的两个退休老人也到荒地开垦,像我们一样过来摆无人菜摊。” 孔阿兰说,种菜的都是女性,有的是外地农村过来的,也有的是当地退休的女职工,种菜也已经成为老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平日里,大家在菜地里都有说有笑的,真正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2.无人自助菜摊引人光顾
4月24日,雨刚停下不久,记者见到孔阿兰时,她正在地里除草,大约有两片地,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她说,这个时候菜都比较少,再过了一个月,豆角和青瓜就能上市了。
每天上午7时到12时,16时到18时,无人菜摊都会准时“开门营业”。孔阿兰说,现在不光是自己小区的居民来买菜,隔壁小区的人也过来买菜。
而据居民介绍,菜市场离这不过10分钟的路程,他们之所以在这里买菜,是觉得孔阿兰等人种的菜不光吃起来健康,而且很便宜,一捆菜有时2元,有时3元,五口之家就可以吃上一顿了。
孔阿兰表示,她种的菜都是不打农药的,一些必须要打农药的菜她很少种,此外,种菜主要是图开心,她根本没有想过开设菜摊挣钱,也挣不到钱,而是延续黄阿姨的做法,吃不完的就卖给居民。
“有的吃就有摆。我种的菜都是我家人喜欢吃的,比如芥菜、豆角等。” 孔阿兰说,有人要就要,没人要的话,每天的中午12点和下午7点,她都会过来收摊拿回家。
当天,记者看到孔阿兰摆放的蔬菜,隔了不到十分钟,就有居民过来买回家了,空瓶子里也装上了3元钱,据孔阿兰介绍,现在有一群固定的居民专门来这里买菜,有的居民看到摊位没有菜了,还直接到她家里去买。
据了解,星座尚筑小区有293户人家,约1000人,加上隔壁小区常来购菜的居民,无人菜摊的客流量很大。物业管理经理欧阳祖桂表示,他在小区工作的这两年多观察到,每到上下班的时候,无人菜摊里的蔬菜经常是一下子就被哄抢一空,而且他自己也是菜摊的常客。
专家:菜摊有助 社区和谐
无人自助菜摊有没有出现过失窃失信的情况呢?孔阿兰说,7年来有过这样的情况,不过非常少,有的居民今天买菜没有给钱,可能当时没有零钱了,隔天就又会送过来,她对这个心里有数,也是她一直坚持做下去的缘由之一。
对于此事,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胡靖表示,老人开荒种地,开设无人自助菜摊有助于社区形成诚信的氛围,现在很多人都担心蔬菜有农药,不安全,老人们就是社区的居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区其他的居民提供有机的、无公害的蔬菜,让他们吃得更加放心,这样也是加强彼此的信任度,而就是因为这份信任,让老人们一直把这件事坚持了8年之久。
此外,胡靖还认为,无人自助菜摊绝不是一次商业活动,而是社区的一项公益活动,老人们通过种菜,能够享受蔬菜成长到收获的成就感,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老人既以此锻炼了身体,又在种菜过程中充实了精神。像国外一些富商在年老时,不是去购买花园,而是去买农场,开着拖拉机,种庄稼,养羊养牛,从某种程度上,与这些老人的追求是一样的,都向往田园风光,而农业产业里成长到收获的长效特性,对于老人们而言,更像一项园艺活动,享受过程,享受农业带来的改变。
新闻推荐
为村居集体及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指导 村级工业园改造设“管家”
羊城晚报讯记者张韬远报道:作为顺德区委区政府的“头号工程”——村级工业园改造如何推进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为了解决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