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新海工等企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图为位于翠亨新区的广新海工。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智能制造应用公共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轰隆隆……”伴随着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一艘船身写着“GreenSea”、载货量超过4500吨的庞然大物缓缓驶入翠亨新区的船坞。这是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新海工”)为世界最大的专业冷藏船运输商荷兰Seatrade公司建造的第二艘特种果汁冷藏运输船,日前顺利完成试航。
此前,全球只有不足20艘果汁运输船在运营,其中亚洲只有一艘,广新海工一口气就接下了5艘的订单。
这是中山创新力量蓬勃发展的最新注脚。
改革开放40年,从扬名海内外的威力、小霸王等“十大舰队”,到以专业镇为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再到如今力争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中山逐渐克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人才稀缺的短板,逐步迈向一座创新型城市。据统计,截至去年中山已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家,高企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
今天的中山,正加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创新资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中山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及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资源配置,融入世界创新网络。
伍杰孙嘉琳
设立火炬开发区为全市创新发展打开大门
12月19日,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透露,由武汉理工大学设计、中交二航局、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建造的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UHPC)漂浮平台通过验收,即将用于深中通道项目交通码头。
近年来,以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中山与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个高校分别共建市校科技平台。这些研究院,一方面通过组建专业的技术平台为众多的行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深耕基础研究为中山相关产业技术及其产业链发展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山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其中国家级7家,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成功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一批海内外顶尖高校在中山设立创新中心。
研发机构林立、科研创新成果遍地开花,这与40年前的中山很难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中山还是一个农业大县。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市属工业企业进入了上项目扩规模的密集期,以威力洗衣机、乐百氏为首的“中山货”见证了“中山制造”的辉煌历史。
1990年3月26日,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同创办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协议。翌年,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高新区成为实施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基地。从此,创新的火炬在中山的土地上熊熊燃烧。
火炬开发区的创办,为中山创新发展打开了大门。在早期阶段,火炬开发区采用“中、中、外”的合作模式,率先在体制上谋求创新:即“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山火炬开发区+外商或外资”。按这个模式,中山四通公司、中山京粤电脑公司等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成为火炬开发区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刚露面,便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充分显示了中山创新土壤所孕育出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外商、外资不断进入,创新的种子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发芽。从1990年的一片荒芜之地,至现在全面起飞,目前火炬开发区共有国家孵化器及众创空间4家、省级2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400个。
全方位营造创新生态精准施策解决相关问题
12月12日、13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暨第三届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中山进行。今年从上海迁至中山的无人机企业福昆航空,在217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夺得“初创组”一等奖以及最高30万元的补助。
福昆航空对标美军知名无人机“扫描鹰”所开发的Xenord系列,创新性地将旋翼设计为可收缩,实现垂直起降、长时间远距离飞航。目前福昆航空共有18名研究人员,首席技术官刘十一,同济大学博士,曾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适航负责人;团队总工程师谢陵,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控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曾任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自动飞行系统项目经理……一众研究员,既有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也有从军队退役的无人机试飞员和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工艺工程师,如此配置在中山初创企业中并不多见。
该公司总经理张佳祥坦言,是被中山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优厚的创业扶持政策所吸引而来。“从设计到出厂,飞控、气动布局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反复试验,而在上海很难找到适合的场地。去年坦洲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几乎走遍了全镇100多平方公里寻找试飞场。”
在产业创新过程中,资金和人才缺一不可。中山正牢牢抓住这两项创新要素,营造自己独有的创新生态。
“你看,企业自己上网申报"入池"了,比去年还方便。”在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中山分中心,该中心主任陈毅文在电脑上演示中山市科技局科技创新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流程。页面显示,中山尚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入池时间为4天。顺利“入池”也意味着,这家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资格。
尚洋科技所享受的,是中山市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这一服务主要是通过财政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陈毅文介绍,中山在全省率先采用多梯度风险补偿的方式,以企业知识产权、股权、不动产等担保融资,并对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内的企业开展无抵押科技首贷,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这笔科技贷款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对企业成长和竞争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尚洋科技董秘王姬透露,入池后公司获得了1600万元的贷款额度,目前已贷款500万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加快布局智能制造,丰富企业产品种类。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围绕培育创新企业,中山仍在持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本月,中山市科技局草拟了一份《中山市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实施方案》,计划组建规模为20亿元的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金融“活水”打造百亿科创基金聚集区,打通创新型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718家,新增836家,增速排珠三角第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另外,中山新型研发机构的加速建设,也对中山创新环境进行了强有力的推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备案统计的新型研发机构有122家,中山仅有8家。截至2017年底,中山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省级264家、市级678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累计57家,其中省级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年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达110亿元,全省排第二,仅次于广州。
融入全球创新链加速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
今年7月6日,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市共建的“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山峰会上启动。这是省内首家粤港高校合资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健康医药产业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两所高校在中山市国家健康基地共建创新平台,三方各具优势,可以充分互补发挥对方的特点:香港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广东药科大学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连接作用,以及中山市政府在空间载体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由此打开共建国家级国际孵化器、国家级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的局面。
这一次的三地合作,将重点打造科研用、诊断用、治疗用及预防用4大类单克隆抗体平台和抗代谢病产品,以及食药安评、保健食品、化妆品、光与健康、医疗器械5个健康产业工程中心,最终将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中山对接湾区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除了上述合作外,今年中山与香港、澳门等地的互动也渐趋频繁:年初,中山市主要领导率中山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3月、6月,港澳特首又相继回访,并考察中山市国家健康基地;7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山峰会在中山举办。
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将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协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中山市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及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融入世界创新网络。
当前,中山建设国际孵化器的步伐不断加速。2017年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年度广东省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名单,在全省共认定的3家国际众创空间中,中山有2家单位榜上有名;今年8月,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中山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中以(中山)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为“中山创客·国际孵化器”,中山国际孵化器再添一员。
与此同时,中山市与伯克利孵化加速器——SkyDeck(天台加速器)的“全球创始人计划”,也有了新的进展。在今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山分赛区中,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就将本次赛事的优胜对象,纳入了与伯克利孵化加速器的合作计划里面——本届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队伍,有望被选为伯克利分校的第一批学员,往返机票、培训学费全免。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视野,中山正通过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观察
保持创新动力是最大的发展后劲
“威力威力,够威够力”“今天你喝了吗?”这两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霸屏央视的黄金时段。
2008年前后,“中山制造”也曾在数场全球性的重大活动中,让各界惊艳:北京奥运会,中山华帝制造的奥运火炬传遍全球,而点亮鸟巢的“中国红”由中山华艺公司提供。
改革开放40年,中山在不同时期都曾经交出过亮丽的成绩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东莞、南海、顺德并称为“广东四小虎”的时代已经过去。
日前,有媒体做了一份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各市GDP变化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7年起,中山背负广东四小虎的名气,经济总量却始终徘徊在全省10名开外;而1998—2007年是中山崛起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山一举超越湛江、茂名、汕头、惠州、江门,到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第5的高峰。
在新一轮大发展中,中山将如何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实现城市的跨越发展?
回顾40年的历史,中山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到“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每一次调整,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也得到相应提升,创新是其源源不绝的动力。
近年来,中山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高度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搭建各种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渐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同时,中山通过聚焦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培育了诸如迈雷特、联合光电、康方生物等一批新型产业“龙头”,使它们迅速成长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目前,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中山的产值仅次于佛山,排在第二位。
笔者认为,要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一是要满足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全市招才引智的工作势头,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先进的生产力;二是要进一步满足企业对平台的需求,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发展势头,对内引导企业组团积极展示研发技术项目,对外主动对接港澳、海外的市场,吸引合作发展的资源。
新闻推荐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2018年立案办理130件公益诉讼案件 顺德检察勇做佛山公益诉讼先锋
公益诉讼既是检察机关履职尽责的新方式,也是人民检察事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新增长点。自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以来,佛山市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