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治的沙水村水清岸绿,环境清幽。/佛山日报记者毛蕾摄
“看到村里大变样,特别整洁。再过两年我就回来养老,不走啦。”昨日,劳边社区沙水村村民刘祥在村里散步,感慨村容村貌的变化。近一年来,沙水村全面清理了暴露的垃圾和卫生死角,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公园、水道修葺一新,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南海区丹灶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推进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守护生态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整治过程中该镇以党建引领,形成了党员带头行动、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党群一心共创美好家园。
污水塘变环村水道鲜花绿植替代积年柴草
昨日,劳边社区沙水村的环村水道里,金鱼藻随波摇曳。岸边绿草茵茵,正是一派悠然静谧的古村美景。“你知道这水是哪里来的?这都是我们村的污水经过集中处理排出来的,处理后就达到二类水标准了。”劳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中心主任刘湛洪说。
这样的景象对沙水村来说是一个巨变。就在不久前,沙水村的生活污水还是靠自然净化,水体发黑发臭。去年5月,沙水村开始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内铺设管网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村内的池塘也全部清淤,塘边小路建成沿河栈道。
事实上,珠三角的很多村镇在经历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时代后,村容村貌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工业化的侵蚀。乡村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改善村容村貌。
如今,沙水村的环村水道水体清澈见底,村里人开始谋划进一步的建设。“我们村有着"父子双翰林"的文化底蕴,把村居环境搞好后,我们想要建设游船码头,开发古村旅游项目。”刘湛洪说。
乡村的变化不止在沙水村。昨日,记者也来到丹灶镇良登村,这里也非常整洁,鲜花绿植替代了积年柴草,建设的法治公园成为乡村中的“城市公园”。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良登村还专门和交警部门协调,针对停放在村内的“僵尸车”进行统一处理。“丹灶镇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从卫生黑点清理、环境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入手提升环境,全镇176条自然村已经有90%以上达到干净整洁的标准。”丹灶镇卫计局局长陈艳梅表示。据悉,开展整治行动以来,丹灶镇“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清理生活垃圾量最高日清达百吨。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
基层稳定生活和谐
丹灶镇村居工作的推进,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昨日在沙水村和良登村,记者都看到了贴在墙壁上的“三三”整治行动通知书,呼吁村民配合开展工作。“我们在政府发布整治行动后,首先发动了党员展开行动。”刘湛洪表示,村里的党员带头展开清理活动,清理杂物杂草。与此同时,镇内也积极展开整治宣传,提高群众参与的意识。
在这样的带动下,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沙水村每一户都进行了杂物清理,齐心协力美化环境,村内巷道通畅,变化很快。
良登村则采用另一种方式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该村两委干部罗标英表示,村里面将村民废弃的砖石回收,用来砌围蔽墙,既解决了废弃物堆放的问题,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
除了引导的方式外,丹灶的很多村居也利用村规民约,将环境整治行动制度化,逐步提升村民的意识。以沙水村为例,该村每年设置了500元的精神文明奖,在股份分红时进行发放。“一旦村民拒不执行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奖将扣发,以此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刘湛洪说。
党群联动,让村居更美,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记者要离开沙水村时,遇到了嫁到村里五十年的杜婆婆。她说:“现在很好,但还不是最好,我相信以后会更好。”
文/佛山日报记者毛蕾通讯员黄文菲、冯晓君
新闻推荐
南海区财政局的党员志愿者在帮助乘客验票乘车。佛山日报讯记者崔艺文通讯员杜冠聪、郑翔进、文宏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