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国霖
10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顺德手信》,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手信。
又到年关时节,年味越来越浓,年货和手信成为了人们的话题。越来越多已经在顺德落地生根的“新顺德人”,或是在顺德打工的外地人,他们在春节临近的时候,想着办法带一些手信回家过年,像吃的干货、喜庆的年货、地方特色的商品,总得买上三五件才回家。
手信可以说是一点心意、一种见面礼,或是一种乡情与友谊的牵挂。通常以具有地方风情风味的小吃、精致的小礼品、小纪念品以及地方特产的小商品为主,并没有准确的含义与具体的标准。
过往的手信总是令人怀念,我印象中的上佳市乌豆糖,美味甘香,可惜现在已经寻不到踪影了。最难忘那香脆可口的大良虫崩虫少、松软甘甜的桂洲酥糖,还有那被人称之为“地上鲍鱼”的均安大头菜,独特风味的鲮鱼干、酸甜味美的勒流冰花梅酱、香滑醒胃的大良金榜牛乳、松脆口感的老字号鸡仔饼、嫁女饼等等。这些具有地方风情的土产干货、传统食品,饱含着深挚的心意和浓浓的乡味。
顺德人大概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之初,许多离别几十年没有见面的港澳乡亲回乡探亲,带回来大包小包的手信,如糖果饼干、即食面、六神丸、驱风油、衣服鞋物等等,后来是收录机、照相机、电视机,甚至是大件头的洗衣机、电冰箱和摩托车。那时候,我们穷得不知道拿什么东西回赠亲戚而伤透脑筋。谁会想到,港澳乡亲看重的是乡情、亲情。到后来,他们甚至带回来资金、技术、设备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地方经济。还有比这些更厚重的手信吗?这是恩重如山的故乡情怀,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挂。
对于一个地方的记忆,往往想到的大多是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代表性的美食,再深入一点,就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手信。透过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在活色生香的岭南市井里,讲述着人间烟火的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顺德人选择的手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土特产、传统小食逐渐变化成为包罗万象的物品。从时兴的地方名牌小家电,到香云纱、陈村花卉,甚至很独特的个性化物品,如个人书画、个人书籍、摄影作品以及个人自己录制的粤曲与歌碟,五花八门,标新立异。
顺德人办事有自己的原则,“识做、搞掂、坚嘢”,令他们对手信有恒久的坚持,也令手信的分量与品质不断更新。多年来,许多社会艺术团体和有志之士,孜孜不倦研发文创产品,希望将文化元素融入地方众多的手信之中。如容城艺术馆坚持十年如一日,探索马冈木刻雕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创立“马冈版画”品牌,率先提出将马冈版画打造成为文化手信。
新年伊始,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顺德酒厂携手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广东省剪纸艺术大赛,这是民营企业与民间艺术的一次联袂演绎,代表着社会各界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注。顺德酒厂慧眼识珠,将剪纸艺术融入产品包装,让顺德红米酒成为具有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顺德手信。
或许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独具特色的顺德手信丰富我们的生活,提升城市的精神和气质。
(作者系顺德区作协主席)
新闻推荐
顺德双创企业乐创集团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全球年轻人快乐创业文/珠江商报记者冷卫兵最近一个月,吴领棠带领他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