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之间,食材、药材、人才的流动数百年间一直在上演着。
霹雳中医药学院。
“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每到新年,在马来西亚的饭桌上,经常能听到一句经典的语句、看到一道经典的粤菜。众人用长长的竹筷将盘中的鱼生等菜料反复高高夹起拌匀,一边捞动一边以粤语大声合呼“捞起”。
这道名为“捞生”的岭南传统菜式带到马来西亚的,正是南海乡亲、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的爷爷陆祯发。
不仅是一道“捞生”跨越海洋来到马来西亚。在大洋之间,这样的食材、药材、人才的流动数百年间一直在上演着。“捞生”背后,是一个随华人出海而兴起的跨海贸易圈。
当会馆走向新时代,一个跨海交易圈的出现,也给它们的未来注入了新想象。
漂洋过海:一砖一瓦皆岭南
在马来西亚槟城牛干冬街,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特色的宏伟建筑引人注目,作为现存海外最古老南海会馆,槟榔屿南海会馆耸立于此已有过百年历史。
花岗岩石墙角,檐角是蓝与绿釉花卉勾头,滴水剪边,碌筒瓦面,博古鳌鱼宝珠脊,屋前檐下有五麒麟图、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根据“倡建南海会馆碑记”,会馆内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物料,均是从中国国内运来。
“门石材料和馆内的陶器桌椅,不少还是来自南海,根据资料记载推算,会馆的建成花了二三十年。”槟榔屿南海会馆会长白裕斌介绍。
一片片板材、一块块石料……从故土中国驶向马来半岛。从海洋出发,背井离乡的华人,通过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海上建立起一个从中国到马来半岛的贸易交流圈。
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马来半岛是中国与阿拉伯和印度贸易的中转站,诸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此中转并被运往欧洲和中东。在时代大潮中,华人走出陆地,跨越海洋,来到马来半岛等地,携带物料与资源交易流动。
地处珠三角腹地,水路发达的南海,十分利于出海,历史上也有大量南海人“下南洋”谋生。一些南海籍乡亲们带着菜刀、剃刀和剪刀“三把刀”,做起餐饮业、理发、打金、小百货和制衣类等行业,更有善于经营的南海籍商人成为巨商大贾。
《佛山市华侨志》记载,佛山人出海以去南洋诸国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为最多,约占50%。早在18世纪中后叶,已有南海人在东南亚一带谋生。在南洋这片海域和一座座码头上,南海人一度成为主角之一。
光绪年间,九江上西人关晓常到马来西亚山打根埠,经营格木园,兼冶商业,成为当地殷商,被称为“格木大王”。在山打根的全盛时期,曾是南洋富豪最多的地方,因输出木桐和木材产品而声名远播。
1882年,由关氏家族一手创办的万和隆公司在山打根正式成立。关氏家族事业的昌盛,吸引了众多南海人来到山打根务工从商。
“万和隆的管理层都是南海人。”祖籍南海九江、为万和隆服务了33年的梁彩云说。从一名文员跻身管理层,她见证了万和隆最后的历史。梁彩云说,万和隆主要经营木材和橡胶生意,可以说是当时山打根最大牌的公司。
以南海人为代表的一代代海外华人通过勤劳双手与精明头脑,在中国与马来半岛乃至全世界之间,织密起一张紧密的贸易联系网,形成一个巨大的跨海贸易圈。
跨海往来:从食材、药材到人才的新流动
如今,跨越海峡,佛山与马来半岛在食材、中药材等物品的交易正在进一步快速涌动。
在马来西亚各州的大型商场,不时能看到这间餐厅的踪影,红彤彤的招牌及融合中国古典元素的中式餐厅,在各样的店铺中格外显眼。这便是马来西亚笼的传人连锁餐厅(下称“笼的传人”)。
每个月,有4个装满了大地鱼等新鲜食材的货柜,从广东漂洋过海来到笼的传人餐桌上。不仅如此,在这家餐饮店内,其使用的云吞面和黑白淡奶是从香港进口,酱料、梅菜、碗碟来自番禺,台布桌椅则来自佛山。
药材也同样在海洋之间流动。中医师梁鸿烈的诊所位于吉隆坡市中心,周末这里总是挤满了来看诊的人,拿着药方在中药房等着一副副中药煎出炉。中药房内,当归、黄芪、茯苓等中药分门别类放置在每个抽屉中。“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我们大多数药材都是从中国进口。”梁鸿烈说。行医数十年的他,诊所内经常会接待来自中国的患者。
而在马来西亚霹雳中医药学院,各式中药材被放置在展示柜上供学员们认识学习。这其中,不少药材也是从中国采购而来。
跨海贸易圈因为华人从大陆走向海洋的步伐而兴起,作为联系乡亲的载体,会馆也从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霹雳中医师公会会长梁德成介绍,在霹雳南海会馆的协助下,他们到中国参观拜访了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一方制药公司等药企,看到很多包装卫生、携带便捷的中药材。他们正在考虑引入怡保。
2016年,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的相关规定,中医师必须在中国进修有学士资格方可行医。同样也得益于霹雳南海会馆的沟通,霹雳中医药学院与佛山南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长期机制,共同培养中医医师。
在中医学院三楼,梁德成的同事们正在整理三大箱来自南海的中医药书籍,这些书籍通过南海会馆,被转赠到中医药学院。学院图书馆中30%的书来自南海区政府赠书,“很多书在当地都是买不到,非常珍贵,也让中医学院的课程有了突破。”梁德成说。
除了物的流动,如今人的流动也更频密。从中国到新加坡,像南海人陈海瑶一样,有众多留学生在此汲取世界顶尖知识。2017年,陈海瑶毕业后,留在了新加坡开了一家培训公司。同时,作为新加坡南海留学生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她和联盟的成员每年迎来送往不少南海的学子们。
从新加坡到中国,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教授陈义明选择在南海成立机器人公司。看中佛山强大制造业基础,陈义明将建筑机器人项目落地南海。
出海呼唤:“工业教育”的大机遇
随着合作的逐步升级与交流的日益紧密,佛山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与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为下阶段的沟通交流打开了新方向。这个新方向,也给会馆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想象。
吉隆坡南海会馆会长刘传仲还有两个特别的身份,他是马来西亚镜英玻璃镜莊有限公司(下称“镜英玻璃”)的董事长,也是马来西亚玻璃公会永久名誉主席,人称“玻璃大王”。作为马来西亚第二大玻璃原片批发商,镜英玻璃主要以深加工、批发为主,每月玻璃用量约2500吨,一年约3万吨,在马来西亚不少建筑工程中均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仅是我自己,我的孩子也经常回到中国,并与南海玻璃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同时,镜英玻璃正力推自动化,车间里还有从佛山进口的设备。”在刘传仲看来,佛山制造业发展很快,他们发现佛山机械设备性价比较高,且技术更迭很快,现在很多设备都考虑从佛山引进。他们希望未来与佛山、南海的玻璃厂商交流能进入更深层次。
刘传仲引进机器、走访家乡,已经成为跨国工业交流的一个实践者。他也希望在会馆的联络下,推动更多南海籍乡亲及他们的企业,投入与广东企业的交流合作中。“实际上,这也是会馆未来发展的一条新路。”
在会馆及乡情的牵引下,佛山与马来半岛的缘分似乎越来越深了。
霹雳州行政议员陈家兴同样十分期待能与佛山打开工业教育合作的窗口。在他看来,马来西亚要搞制造业,中国有制造业的世界里最具备让马来西亚学习的经验与历史。
“目前,马来西亚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希望明年能推动霹雳州技职学院的发展。在工程师培训、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与中国、与佛山建立更多的联系。”陈家兴说。
目前,霹雳州本地工厂、商家已开始制定相关课程,希望能率先培训一批技术人才。“会馆作为中间人,在其中大有可为。”陈家兴坦言。
越来越多的合作已经在中马两国间进行。在佛山市通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前来咨询的东南亚客户络绎不绝。他们今年主要瞄准的就是东南亚市场。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绍基说,与欧美市场已经相对稳定不同的是,“一带一路”市场正处于快速崛起的阶段,32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电视正成为这些市场的主力军;在霹雳州巴都牙也,工人在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作为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自2015年10月投产以来,该公司已经完成马来西亚电气化列车和轻轨列车等多个项目的订单。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广东与马来西亚间加速流动。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和马来西亚进出口贸易额逾300亿美元,占中马贸易额近三成;截至2018年底,马来西亚在粤设立企业累计超过1200家,广东在马来西亚实际投资额逾10亿美元。
佛山是当中的先锋。早在2017年,马来西亚就已超越香港,成为佛企在亚洲的最大投资地,其承接的佛山新增直接投资企业中方投资额超12亿美元,增长近1922%。
佛山还成为新加坡资本首选。距离广州南站仅一桥之隔,佛山南海三山建起了新加坡国际创智园,旨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展载体;今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邝保华携净水处理及发动机技术项目落地佛山。“十分期待通过佛山搭建起的平台,吸引更多新加坡青年才俊加入,为佛山引进更多的创新项目,携手开拓更大的市场。”邝保华说。
陆兆福表示,马来西亚与广东之间的“4小时飞行圈”让双方的合作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个崭新的跨海贸易圈,正在不断扩大与演变,不断诞生出新的故事。
■手记
吃出大格局
捞出新世界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饭桌上谈事情,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分享的是美食,成交的是生意。
根据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新研究,饭桌上谈生意不失为一个好的谈判方式。而这主要得益于吃中餐的习惯是大家一起吃同一盘菜,而人们在分享同一盘饭菜时可以更好地合作并更快地达成交易共识。
其实,任何交易背后都是交情,交情之后才谈交易。
“在我们看来,食物是交情的分享,可以表达友情传达喜悦。”马来西亚“笼的传人”餐饮集团创始人叶仲恒说。从中国到马来半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着这一桌饭上的交情圈、生意圈。
祖籍南海的叶仲恒从小就下厨帮母亲做饭,由此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因此,叶仲恒做成了大生意。从程序员转行创办饮食集团,短短十多年间,“笼的传人”在全马来西亚已经有40家分店,成为当地最大的餐饮连锁集团,旗下有主打北京烤鸭的分店,有主打上海拉面小笼的分店,自然还有主打粤菜的分店“金粤轩”。
在金粤轩内,来自中国的食材,由来自中国的大厨烹饪出一碗地道的云吞面,配着豉汁蒸凤爪、大虾干蒸等地道小吃,是乡愁的味道,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放式厨房内蒸气腾腾,新鲜出炉的烤鸭上还滴着汁,随即被送上餐桌,或许将会成为一份交情、一桩生意的催化剂。
在中华文化传统里,吃从来不是一件小事,食物背后的意义远不止美味。“最有代表性的家乡味道,应该就是冬菇马蹄蒸肉饼。”叶仲恒回忆时,嘴边都带着浅浅的笑。周末在家中,平日忙碌的叶仲恒会脱下西装到厨房教孩子烹饪,“想通过做菜,告诉她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华人传统。”叶仲恒说。
至今,叶仲恒依然清晰记得,在他当年去留学前,妈妈专门教会他几样家乡菜;而现在待女儿也要外出留学时,叶仲恒亦把这一传统延续下来,把家乡味道教给女儿。
一道食物一桌菜,是一个个“小家”内的传承,更是一个个“大家”的团圆和共进。如今,临近年底,“笼的传人”旗下所有餐厅都摆上了新的菜单,象征着团圆的盆菜和捞生被放到更显眼的位置。“每到过年,餐厅内的盆菜大概能卖出一万多盆。”叶仲恒说。
把一层层佳肴码放在盆里,盆菜荟萃着百菜百味,象征着“十全十美”“美美满满”“盆满钵满生意兴隆”的美好寓意;而“捞生”环节更是马来半岛上华人的过年标配,多人围满一桌,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喊着:“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热闹中,迎来新的一年,迎来更深的交情。
“同煲同捞”,两百年前“下南洋”的华人开启了捞世界的旅程。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下,中马两地的频繁交流,又开启了新时期的“同煲同捞”。在马来半岛上,“笼的传人”餐厅里更加热闹,每个饭桌背后,都是一个跨海贸易圈的新故事。
策划:何又华林焕辉
统筹:刘嘉麟赵进
撰文:吴帆蓝志凌李欣刘嘉麟
摄影:吴帆戴嘉信
新闻推荐
南海新建加氢站最高拟补贴800万元 同时制定了对加氢站运营的扶持标准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高敏华)昨日,记者从南海区发改局获悉,为促进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推进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该局修订《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