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将学生带到台山的农耕基地开展学农活动。图为学生们正在挖番薯,之后亲手制作烤番薯。/受访者供图
今年,和顺一中“桑基鱼塘”正式挂牌成为广东省研究院农耕研学基地。/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摄
割稻谷、掰玉米、落花生……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学生在怀集诗洞镇度过一周与田野大地、劳作生活亲密接触的时光。/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摄
金秋刚过不久,佛山中小学学子从一个个农耕研学活动中满载而归。近年来,农耕教育在佛山中小学间流行起来,有的在学校里开辟了学生轮值的“责任田”,有的则利用寒暑假或春秋季研学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里。小小“一方土地”,承载的正是学校的创新劳动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前,2019年南海区教育大会也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那么,这“一方土地”将如何承载起内涵更丰富的劳动教育?学校如何借力整合资源让劳动教育不局限于“劳其筋骨”?专家建议,应让劳动教育回归课堂,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入,培养多元化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科学构建劳动教育的检测评估体系。
文/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
林舒、邹婷婷
现状“一方土地”化身劳动课堂
“哇!好大的橘子呀!”咔嚓一声,一个成熟的柑橘被剪下来,孩子们纷纷拍手叫好……在柑橘收获的季节,禅城区玫瑰小学的橘子树下一片热闹。只见该校金牌保安、禅城好人段叔叔负责采摘柑橘、家长代表协助,全校学生在围观采摘中体验丰收的快乐。
只有一棵橘子树,如何做到“分橘同味”?玫瑰小学向全校学生、家长征集“金点子”,榨汁、晒成陈皮、做成桔灯、每人拍照留念后送给老师……孩子和家长们都积极出主意。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学校将摘下来的橘子送给“中国最美乡村”紫南村。
这已是玫瑰小学第二年举办“分橘同味”活动,也是一场关于分享的劳动教育。除此之外,在玫瑰小学教学楼楼顶还开辟了一片植物园,划分了26块责任地分给二到六年级的班级。每年开学初,种植地都会换一种植物,重新开垦施肥,由班级学生轮流值班,亲手种植养护、施肥拔草。待果实丰收后,班级还要和家长配合做成一道菜。
另一边厢,大沥实验小学的1000多名小学生亦在12月初拥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放学后,孩子们便直奔小花园,在老师带领下当起“小花匠”。生物园种植区里,每个班“承包”一块花圃,由师生为各自负责的花圃施肥、浇水、除草,捡去落叶和纸屑。
“这种劳动教育形式挺好的,可以因地制宜,激发孩子的爱心和创意,也帮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玫瑰小学学生家长李先生说。
没有条件在校内开辟“责任田”,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将学生带到了台山的农耕基地。一天里,学生们学习收割、打禾、挖番薯,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烤番薯、土窑鸡,将满满收获制成一张张手抄报。“同学们抱着收割的水稻跑来跑去,撒落不少谷粒却不以为意。但农场的人却弯腰把谷粒一颗颗捡起,一定是经历过耕种的辛苦,才会这么珍惜每一粒粮食。”该校初二学生雷梓婷回忆说。
“单纯的说教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无论是校内种植还是校外农耕,这片"土地"已成为学校能充分用以创新劳动教育的抓手。”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王东表示,让孩子与土地亲密接触,可以教会孩子懂得感恩、热爱自然,培养坚毅的品格。这也是农耕教育在校园越来越火的原因。
新意“泥土地”与课程文化深融合
与大多数学校须创造条件开辟“责任田”不同,占地规模在公办初中里数一数二的和顺一中充分利用难得的先天条件,先行一步创新农耕劳动教育。
在和顺一中校园里,一片占地20亩的农业用地被改造成了农耕研学课堂,设种植区、养殖区、生态教育区、垂钓区等多个板块。人人化身“小农夫”,班班都有“责任田”。不同于传统农耕劳动的是,学科知识也在此深度融合。学校开设农耕教育校本课程,学生不仅要给自己种的植物浇水施肥,还要查看长势,记录生长状态,学习配制土壤、间苗移植等;基地旁的农耕文化园里展示各种即将消失的农耕农具,孩子们可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农具模型。未来,无土栽培、玻璃温室、果树嫁接等项目也将融入课堂。
不仅如此,今年这片“桑基鱼塘”还正式挂牌成为广东省研究院农耕研学基地,意味着其承担的功能进一步扩大。“下一步,和顺一中将打开校门,将基地对外开放,让更多外校学子可以来这里学习农耕文化。”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郑美霞表示。
而在走出校外的农耕教育上,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在连续15年开展“学农”活动的基础之上,也开始玩出了新意。
割稻谷、掰玉米、落花生……在怀集诗洞镇度过一周与田野大地、劳作生活亲密接触的时光后,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初二学生王益回校写出作文《学农趣事》,获得高分。据悉,今年“学农”期间,除了参与农活劳动外,华附南海实验高中还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习、社区服务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与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在实践中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提升。“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学农"活动出发点也将根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坚持举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课外实践平台。”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副校长张向前表示。
从和顺一中到华附南海实验高中的探路均可看出,依托于“泥土地”的劳动教育已从单一的体力劳动走向课程文化融合。把握这一趋势,各个学校也在进一步创新探索。比如,大沥实验小学将“科学实验室”改造成融合新技术与新型劳动实践的“创想空间”,先后引进“太空种子”种植、智能栽培和养殖等项目;同济小学近两年利用暑期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云南、内蒙古等地的植物园、农场开展作物研究、土壤研究、昆虫观察、物候观测、水生物调查等农学实践。“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同济小学校长李就霞表示。
联通家校合力促劳动教育走出“农田”
不过,在佛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不少学校坦言,仅以学校一己之力,难免受到课时冲突、资源单一、人力不足等各种限制,在安全问题上也难以把控。为此,学校开始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首当其冲的就是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
首先是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中。在大沥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受邀和孩子一起种菜,开展亲子劳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期间,学校也会开展“为长辈做一道菜”等活动。同济小学则会给孩子们布置劳动作业,例如每天收拾书包,整理书桌,自己洗干净饭盒、洗小袜子等。每周一上交评价表,对于在家劳动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会奖励小贴纸,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李就霞表示,家长应该适当给孩子“增负”,不是学业负担,而是负责。劳动也是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更直接的家校合作还体现在学校的活动组织中。在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开展的“学农”活动中,晒得满脸通红的,除了学生还有“义工”担任后勤保障人员,他们便是该校家委会的成员。“为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家委会50多名家长提前一周踩点,详细了解学农活动所在地农户的家中情况,以保证学生学农期间的人身安全。”该校家委会会长蔡亮表示。
“学校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如果家长不配合,效果肯定有限。家委会希望在这方面与学校形成合力。”南庄镇中心小学家委会主任邱静华介绍,家校合力不仅是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庭教育中落实劳动教育,或在学校开展的劳动研学活动中当“义工”,还要发挥家委会的资源优势主动组织活动。目前,该校家委会除了组织田间劳作、野炊等活动,还曾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山区助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可以提供丰富的活动实践场地、物资,协助联系旅行社、大巴车辆等,活动结束后还要整理图片素材、总结分享经验,如此才能让家校合作在劳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校独自开展劳动教育,难免存在安全风险,要寻找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也确实不容易。各界集思广益、整合资源,才能够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手段有更多选择,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也更加全面。”南庄镇中心小学校长曾中文透露,接下来该校计划因地制宜开设多样课程,丰富劳动教育渠道。
另外,家校合作还有助于避免劳动教育“走过场”。“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让他们通过孩子的现身说法,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切切实实感受到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从而对学校予以支持,在家庭教育中也能予以配合。”王东表示。
建言让劳动教育重回课堂
劳动教育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当前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形式,其内涵也在发生新变化。“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已不局限于"劳其筋骨",而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曾中文解析道。
如何让劳动教育成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让劳动教育重回课堂或许是一种途径。记者了解到,劳动教育已在一些发达国家课程化。比如在日本,劳动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在芬兰,编织、木工、烹饪、家政等大量劳动课程不仅进入校园,还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生涯规划都在这些课程中得以培养。
在佛山,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在15年学农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的劳动课程除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展开外,还涉及社团课程、校本课程、校外课程等方方面面,独具特色。”张向前说,学校希望通过现场学习、项目化研究、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健体、育美,让劳动真正常态化进入学生的成长经历。
“劳动教育不仅要重回课堂,还要保持连续性。”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施雨丹则建议,要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超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与职业教育的内容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小学阶段要保证开好劳动课,并在校园活动中选择安排适度、适当、适量、适合的劳动内容;初中阶段应该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活动”;高中阶段则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规划素养”。此外,要拓展相关的校外实践,更多地借用外部手工技艺体验、工农业劳动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资源,并倡导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
“劳动教育课程化,教师也要转变角色定位,从教学型老师转型为课程型老师。”李就霞表示。这意味着老师不只是精通某一学科的教学,而要成为一个课程的专家,甚至要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储备。同时,需配套的还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关德育的评价确实难以绝对量化,但还是要形成动态跟踪、相对量化考核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成果有迹可循。”王东建议。
新闻推荐
南海建省工业互联网密码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创新应用密码算法为工业智能化护航
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密码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正式揭牌。受访者供图12月18日,2019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大会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