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杨杰
绘图/王淼冰
20世纪80年代,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模式。岭南基塘区最初是由稻田区转变而来的,桑农们依靠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不断探索实践农业技术,做到“蚕桑之物,略无弃材”。同时,桑农们开拓出来的大片基塘区,更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精耕细作
彰显生态效益
桑基鱼塘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桑树长势好,桑叶便厚,汁液多,蚕茧质量才好;蚕茧出丝多,蚕粪也多,供给鱼塘或基面的肥料就多,塘鱼就长得好且产量高;塘鱼产量高,塘泥自然肥,塘泥肥了桑基就肥,桑叶也好。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是通过精耕细作实现这一循环的。为了保证桑叶的质量,蚕桑技术的提高是桑基鱼塘中最重要的一环。《岭南蚕桑要则·种桑要则》中强调深耕,认为使桑树的根扎得深,易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要在种植桑树之前,将桑地耕松,深至盈尺。此外还要注重桑园中杂草的除治。《粤中蚕桑刍言·耘草》提出,每年的初春时节,基面即桑田多有杂草丛生,一定要将杂草连根带头,“勤勤芟耨净尽”,不要让杂草夺了桑树的肥料。
明清时期,顺德桑叶产量全国最高。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的气候炎热,桑树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采取了精耕细作的技术,而这些技术措施基本上是符合桑树栽培学原理的。
人民公社时期的桑树栽培技术达到新的高度。1972年,当时的顺德县农林局为了防治该县新发现的危害桑树顶芽的严重虫害——桑瘿蚊,在勒流公社设立了县虫情测报站,公社、大队设虫情测报员,组成虫情测报网,及时掌握当年、当地虫害发生规律,发布土壤毒杀适期和选头喷杀适期等。这在当时尚属全国先例,不少外地蚕业部门前来参观学习。
桑基鱼塘属于商品性农业,终端产品的价格、市场机制等影响着桑基鱼塘的经济、生态效益。在晚清民国丝价逐步上升达到顶峰的时候,桑基鱼塘面积急剧扩大。丝价高涨,人们养蚕热情也随之高涨,桑基鱼塘投入的物质多,人们对资金的渴望强烈,社会资金涌向桑基鱼塘。这时桑基鱼塘的产出高,桑叶厚、蚕丝好、塘泥肥、塘鱼产量也高。如此,桑基鱼塘的物质循环处于最佳状态。
1929年国际经济危机时,丝价低落,缫丝厂倒闭,茧的需求下降,对桑基鱼塘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桑基鱼塘的物质循环变得缓慢,劳动力回报很低,蚕农没有资金购买肥料,桑产量下降,产的茧也大大减少,“茧价和桑价同时受到影响,农家连年缺本,典质俱尽,朝不保夕,尚有何力以施肥”。
这也说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展现桑基鱼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防洪排灌融入水利系统
岭南地区水网密集,明清时期水灾频发。桑基鱼塘不但适应了这样的地理条件,还和堤围、河涌等形成了一套相互连接的水利系统。
基塘区必须依靠堤围来抵抗洪水。清代嘉庆以前堤围多为土坝,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石块加强堤围或者加筑外围石坝。
其中,桑园围捍护桑基鱼塘1500多顷,是“粤中粮命之区”,加筑石坝最迫切。清道光阮元督粤,拨款生息资助桑园围加建石坝。后来又有十三行商户捐金助修。此后抢修险段和岁修加筑,大多以石为材,维修费用不断加高。
得益于桑基鱼塘的高收益,才能筹集足够的岁修、抢险筑围费用。清光绪、宣统年间水灾很频繁,桑园围被称为“粤中铁围”,就是年年岁修加固的结果。这是因为新式缫丝业带动了桑基鱼塘发展,蚕农收入多了便能筹集到充足的资金修围。这是桑基鱼塘与大围的经济关系之一。
桑基鱼塘本身也是微型的水利工程。水乡农业生产和交通往来有建设闸窦河涌的需求:“围内窦闸,渠涌所以通潮汐,防旱潦,便舟楫也。”
大堤内闸与窦是有区别的。窦主要是指基塘区内的池塘之间,或者池塘与河涌之间的小型排灌设施,分上窦和下窦。池塘养鱼需要活水,放开上窦便可引水入塘,上窦有小闸,能启闭。池塘的下窦,“用桑枝及老草塞固”,只有年末干塘捉鱼的时候才开。
当潦水到来,围的闸和池塘的上窦就要关闭,池塘和围内小涌就能“容纳淫潦”,减少围内内涝积水。水窦都通支渠,达于涌滘。这样塘与塘之间、池塘与涌滘之间、涌滘和大河之间有了水窦,整个基塘区就形成了一个有排灌、航运功能的庞大水利系统。
从明初起源的南海(含顺德)连片基塘区有闸窦与河涌相连,池塘加深,与堤围、闸窦、河涌一起构成具有灌溉、排水、航运综合功能的庞大水利系统,大大减轻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系统遭受水患的压力。这也是明清时期顺德蚕业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因时制宜在探索中发展
基塘区是从稻田区转变而来的。早期的鱼塘也和水稻种植有密切关系。明万历《顺德县志》记载,当时的鱼塘在年末干塘之后是用来做秧塘的,等插秧完毕才继续养鱼,这是稻鱼轮作的方式。因为鱼塘干塘之后泥特别肥,最适合做秧田。如果在塘底种禾,养鱼就很麻烦。而鱼塘做秧田,来年春天铲起秧床就可以继续养鱼。在清代乾隆以后,开展了几次“废稻树桑”运动,稻田逐步被桑基鱼塘所代替。
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时,丝价大跌,桑蚕农损失惨重,不少桑田被改种杂粮,池塘水甚至被人们放干,种塘底禾。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多数基塘社队兼有水稻、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桑基鱼塘面积只是保留了一部分。
在1962年生产队成为基本核算单位之后,传统桑基鱼塘区的生产队纷纷要求恢复桑塘。龙江、勒流、杏坛认为有几类田地不适宜种水稻:一是没有水利、需要常年车水上田的高旱地;二是种稻后附近基面和鱼塘因运输排灌困难而变成死基和死塘的坑堑田;三是用鱼塘改造的禾田。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步恢复桑基鱼塘,采取减少一亩水稻增加一亩基塘,同时减少一亩上调粮食的政策。
蔗基鱼塘则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当时顺德建立了糖厂。在抗战时期,广东六间现代化糖厂中,顺德糖厂是唯一没有停止生产的,故蔗基鱼塘的实践一直在进行。人们开始注重甘蔗的栽培,但能够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桑蔗轮种技术还不够普及。20世纪70年代前期,杏坛公社的逢简大队成功实现桑蔗轮种,1973年在全县推广,至1978年每年的轮种面积在1万亩以上。桑蔗轮种使两种作物单位面积都得到提高,勒流公社锦丰大队轮种109亩蔗,1974年桑均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3%,甘蔗增加30%。
桑基鱼塘的进程是历史的一部分,其兴衰变化显示出不同时代的面貌。尽管曲折不断,但桑基鱼塘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新闻推荐
(2020)粤0606破12号之一本院于2020年1月7日依法裁定受理佛山市无忧岛食品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根据佛山市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