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粤赣湘边区人民向前线送粮食。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潘高耸 翻拍
图②:北江第二支队指战员在五岭山脉梅关与南下的野战军胜利会师。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潘高耸 翻拍
图③:行军途中的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战士。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潘高耸 翻拍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广东进军的命令发出之后,粤赣湘边区军民受到极大的鼓舞。粤赣湘边区党委向全区军民发出迎军支前、筹人筹钱筹粮的总动员令,为迎接主力部队入粤做足准备,并积极配合作战。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在自10月1日进入广东,到10月29日广东战役结束,仅用29天时间。在此期间,粤赣湘边区军民配合野战军歼敌62700多人,为粤赣湘边全区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筹人筹钱筹粮迎接野战军部队入粤作战
在粤赣湘边纵队取得春季攻势的胜利后,1949年七八月间,人民解放军在湖南、江西、福建发动强大攻势,粉碎了国民党“华中局部反攻计划”。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妄图以广东为基地,以衡(阳)、宝(庆)作为负隅顽抗的枢纽,依托湘水、资水和粤北五岭天险,设置两道防线,阻止野战军主力南下。
为迅速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残余势力,解放全广东,解放全华南,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并确定由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组成独立兵团,由叶剑英、陈赓统率,进军华南,担任消灭余汉谋集团、解放广东全境的任务,以实现从南面包围和配合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战略计划。
9月初,叶剑英由北平抵达赣州,9月7日在赣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与陈赓、方方等共同制定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正式组成了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
惠州市有关党史专家表示,赣州会议卓有成效地解决了野战军南下广东作战的指导方针、作战计划、支前工作和城市接管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加快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解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广东进军的命令发出之后,粤赣湘边区军民受到极大的鼓舞。粤赣湘边区党委发出《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南下大军的指示》,向全区军民发出迎军支前的总动员令。此后,粤赣湘边区各地的迎军支前工作,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为了保证筹备野战军作战所需的粮食,粤赣湘边区党委发行了15万担粮食公债券,并向各地委发出组织“五万民工、十万担粮”的号召。这一号召得到全区军民的热烈响应,尽管粤赣湘边区人民屡遭国民党军队抢掠,生活十分困难,但群众宁愿以杂粮充饥,而将主粮交出来,支援野战军入粤作战。粤赣湘边区还动员全区18至45岁的男子、20至40岁的妇女青壮年,投入支前工作,参加民工队、修路队。
此外,各地人民群众在野战军进军的道路上,普遍设立了指路牌、茶水站和物资供应站。筹集、募捐了大批慰劳品,慰劳野战军指战员,保证了部队的粮、菜、柴、草等物资供应。当野战军进入广东时,各地组织的民工队、运输队、担架队、茶水队、洗衣队、理发队、缝衣队、向导队、炊事队、马草队和秧歌队纷纷出动,等候在野战军将经过的道路两旁,欢迎野战军的到来,热情地为野战军服务。各地都组织了支前民工营,跟随野战军部队前进。
为准确、及时掌握敌军动向,为野战军部队作战提供确切的情报,粤赣湘边纵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情报工作。
该专家表示,在粤赣湘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迎接野战军部队入粤作战的准备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8月至10月,粤赣湘边区人民超额完成了15万担公粮债券的认购任务,筹集粮食69.5万担,并组织了15万人以上的支前民工队。
粤赣湘边纵队作战部队由470人发展到38000多人
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向衡(阳)宝(庆)之敌发起进攻后,敌人纷纷退集广东,试图作最后抵抗。为了迅速消灭残存广东之敌,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副司令员陈赓,于9月28日发布《广州外围作战命令》,决定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为南路军。
9月中旬,野战军主力部队奉命南下,以曲江为目标,采取钳形攻势,分两路挺进,正面逼近南雄。由北江西岸南下的第十四军,则神速南下,经浛光、清远,直插三水,于9月13日解放三水县城西南镇。至此,右路军形成了从北面和西面包围广州之态势。
左路军则分别由江西新喻地区和宜春地区向南推进,于9月集结于信丰、大庾一带,待命入粤作战。此时,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第五团奉命北上粤赣湘边境,接应野战军主力南下,9月上旬与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一四三师会师于大吉山;接着,配合第十五兵团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南下,先后解放佛冈、从化、花县、增城等县,最终解放广州。
10月9日,南路军两广纵队与粤赣湘边纵队领导机关会师于龙川佗城。随即兵分三路向广州东南疾进。以两广纵队第一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六团为第一路,于13日抵河源,15日直取博罗。以两广纵队第二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二团为第二路,先后在东江第一、二、三支队的配合下,由河源直进惠州。
为了配合南路军的战略行动,东江第一支队主力部队于9月下旬开始,从海陆丰转战惠阳平山、淡水一带,先后解放了多祝、平山、淡水等地。14日,敌第一○九军一九六师逃离惠州。同日,东江第一支队二团短枪队20余人进入惠州城,与维持会取得联系,为迎接主力部队入城做准备。15日,东江第一支队主力部队进入惠州,东江重镇惠州宣告解放。成立以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蓝造为主任的惠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并成立以曾建为司令员的惠州警备司令部。其后,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二团奉命留守惠州。
该专家告诉记者,人民解放军野战军主力部队自10月1日进入广东,到10月29日广东战役结束,仅用29天时间。在此期间,粤赣湘边区军民配合野战军歼敌62700多人,其中毙伤敌10600多人、俘敌41000多人、投降107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130门、各式机枪1000余挺、长短枪6700余支。
此后,为迅速消灭窜逃珠江三角洲之敌,中共华南分局决定,由粤赣湘边纵队和两广纵队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粤赣湘边纵队、两广纵队和珠江三角洲地方部队,歼灭珠江三角洲一带残敌,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并征筹粮食,接济广州,支援西进部队。
1950年1月6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配合两广纵队,解放大亚湾三门岛。至此,粤赣湘边区全境解放。
在解放战争三年多的时间里,粤赣湘边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作战部队由1946年冬的470人发展到38000多人。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进行较大战斗848次,毙伤敌7400人,俘敌11000余人,起义6700余人,合计歼敌25200多人。
粤赣湘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迎来了全区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49年11月,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正式成立,并对粤赣湘边纵队等部队进行整编。1950年4月,部队整编完毕。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号随之取消,从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潘高耸 通讯员黄建辉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见习记者/关喜如意)19日,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率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栏目时透露,截至2月18日,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