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
“粤派批评”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究竟如何让这一概念落到实处,具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力,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我以为,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也许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要真正让“粤派批评”更有生命力,广东的批评家们需要更密切地关注本土创作,引导作家们更多地关注和书写蕴含独特地域个性的广东本土生活,创作出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粤派文学”,从而使创作与批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粤派文学”和“粤派批评”的共同繁荣。
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学来说,创作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双翼。双翼齐飞是真正的文艺繁荣,而创作是其中的核心和基础。也就是说,虽然批评并不依赖创作而存在,但是,不结合创作这个基础,批评很容易陷入空谈和盲目的窘境。就目前来说,我们提倡“粤派批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艺批评领域,与本土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性不多。事实上,要让“粤派批评”真正能够立足于全国文学界,除了期待出现更多具有独立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优秀批评家,还需要倡导“粤派文学”创作。
关于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密切关系,广东的美术界和音乐界都有足够的印证。著名的岭南画派和岭南音乐,都是建立在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个基础上的。如在美术方面,有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这样的国画大家,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上都形成了显著的特色,然后以文艺批评的形式对其予以总结、推进,从而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岭南画派。岭南音乐也是这样,只有在出现了《步步高》《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具有浓郁广东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之后,岭南音乐这个概念才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今天提倡“粤派文学”,广东文学有充分的基础和条件,也有不小的难度。从基础来说,广东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独具魅力,完全具有形成“粤派文学”的前提。广东地处远离政治中心区域的岭南,却又有向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生活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多种文化的交融特征非常显著。无论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从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到历史传承、精神气质,都各具特色,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全国许多地方的地域文化面临商业化、同质化冲击的时候,广东各地的地域特色相对保留得比较好,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广东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对于广东作家来说,这些生活和文化是其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是地域特色文学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在作品中充分展现这些因素,“粤派文学”的形成和产生社会影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就有不少广东作家的作品已经成功地体现出了较显著的广东文化特色,如欧阳山《三家巷》、黄谷柳《虾球传》、陈残云《香飘四季》都是如此。岭南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帮助这些作家卓立于文坛之上,也给后人留下了堪为楷模的文学典范。
当然,对于提倡“粤派文学”,现实中也有不小的困难。客观来说,当前广东创作界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来粤作家,相对来说,他们对广东地域文化不是很熟悉,感情也相对疏淡一些,对于他们来说,书写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粤地文学,难度会比较大,至少有一个融入和调整的过程。而另外一些广东本土作家,或许尚未充分意识到地域人文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自觉追求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纵观近年来广东地方文学创作,真正致力于书写广东独特的地域生活、文化脉络的作品不是很多。当然,其中也有作家一直在执着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例如,郭小东近年来创作的具有浓郁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的作品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遗憾的是,文学批评家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存在不足。几十年前,虽然有批评家对欧阳山等人作品中的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但未能产生全国性的广泛影响。之后,对广东作家们创作实践的总结和阐述,特别是有关“粤派文学”特色的理论思考和探索,总的来说推进得不很充分。
所以,今天的“粤派批评”需要在推动“粤派文学”发展的相关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其一,是在理论上进一步肯定地域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作家深入广东地域生活。有的人认为,在全球化的当下,地域文学似乎是一个显得有些“落伍”的概念,但实际上,地域文学正是丰富世界文学的重要基础,作品中的地域色彩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本土文化也是抗击物质世界单一化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需要通过文学批评来进行彰显和巩固;其二,是关注具有“粤派”特色的作家作品,总结其特色,进行大力推广,而且要有意识地将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推出“粤派文学”这一品牌。特别是要倡导、鼓励来自省外的作家们扎根广东、深入岭南生活和文化,生活于兹,书写于兹。如果文学批评真能够与创作齐心协力,共同地朝着“粤派”特色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自觉立足本土、追求“粤派”个性和特色的风气,那么“粤派文学”的繁荣、壮大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对于“粤派文学”的倡导,不是只凭一腔热情,更不能只是流于口号。它既需要脚踏实地,做大量扎实的工作,更需要有做持久战的准备。毕竟,文学创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粤派文学”的形成肯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粤派文学”不是一个排他性的概念。它只是一种倡导而决不是强制,也不是排斥,对待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应该一视同仁。只有在良性竞争和自由发展的环境里,才能造就文学真正的个性。总体而言,“粤派文学”与“粤派批评”具有相互推动和促进的密切关系,要形成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粤派批评”,就必须在“粤派文学”上多多用力。只有在创作和批评上都取得了傲人成绩时,“粤派文学”才会成为人们的共识,“粤派批评”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加名副其实、深入人心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3月1日电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28日举办的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东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