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中诗会全球直播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指导学生进行编程设计
李子良校长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
广东华侨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文/羊城晚报记者崔文灿何宁
不久前,广东华侨中学(下称“侨中”)的工程技术实验室迎来了一批“新成员”——一组集合了中国空军所有机型的飞机模型。它们被整齐摆放进展台,供学生观摩学习。这组航模不光提升了学校实验室的含金量,也为乐于实践的学子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创新不是学霸专利,创新能力可以在每位学生身上培养。”侨中校长李子良如是说。这位深耕教学一线30多年的教育者深知,创意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动手的过程中顿悟出来的。
也正因如此,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式,从师资团队到硬件设置,侨中均不遗余力为学生的成长铺就创新之路,而侨中师生也在前行中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侨中不仅能培养学霸,还能让个人冒尖、尽善自我”
在侨中,创新的踪迹随处可见。古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在这所学校相融相和。
金沙洲高中校区的规划布局借鉴了广东传统岭南书院的空间格局,各组建筑与风雨连廊、广场连为一体,围合成一个个院落空间,西式的“雅”与中式的“和”在步移景换中得以呈现。
但你若深入了解这所学校,便会发现它颜值与内涵兼有。从2014年开始,侨中实现了一校两区,同时也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目前,侨中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过半;创新班教师团队则出身全国各地重点高校。
优秀的师资团队带来了亮眼的成绩。侨中连续十年高考重本上线率逐年提升,2019年高考成绩更是备受瞩目——高优增长率为36.2%,两个创新班的高优率分别达到85%和81%。去年试题难度较上年有所加大,全省高优线、本科线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侨中高分学生人数仍然“逆势增长”、取得突破。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侨中的强大加工能力:2016年中考达高保线学生中有82%在2019年高考进入高优线;2019年高考达高优线的学生中有47.4%中考未达高保线,有28%的学生中考低于680分。
令人惊喜的是,侨中的学生不光学业提升,课外活动也一样没落下。2017年,李子良校长履新侨中,执教语文多年的他琢磨:能否在侨中的活动中增加些读书的元素?因此,在侨中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基础上,学校又增设了读书节、社团节、班主任文化节,侨中诗会已成为读书节上的一个重头戏。
“我们把社团活动当做课程来开发。既然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校就应该创设更多的平台,给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同时去锻炼、去展示、去提升。”李子良解释,学生除了读书和课堂教育学习外,也应该有更多的课外文化活动,“通过活动的熏陶,在活动中成长,这样才会有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大三的李秋曈是侨中2017届毕业生,2017年她同时通过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八校艺考。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侨中体验到了一种尽善自我的校园生活。正是一次次活动的锻炼,让她逐渐找到了个人的发展方向。李秋瞳说:“侨中的三年,不仅让我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还让我发现,侨中不仅能培养学霸,还能让个人冒尖、尽善自我。”
“创新不是学霸专利,创新能力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培养”
侨中到底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人都尽善自我呢?
“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李子良一语道破。
在侨中初中、高中校区,两处高规格工程技术实验室成为创新爱好者的乐土。共计850平方米的场地被划分为木工实验、电子制作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三个区域,供爱动手的学生们学习、实践。
这其中的STEM实验室,更是让学生们甘之如饴。在这里,他们可以学习训练科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STEM课程,也可以参与前沿技术分享会、头脑风暴会、科研技术访问、创客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颗糖,那么STEM课程就是画龙点睛的糖夹心。”有侨中学子在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基础教育承担了哪些育人使命?李子良觉得,绝非让学生考出一个高分那么简单。“通过高效课堂,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外的管理,让更多学生提高他的高考成绩,这是学校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我总认为仅有此是不够的!”他认为,未来,学生进入高校、步入社会需要面临很复杂的竞争,要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中学阶段必须要培养他们学科知识之外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接受挑战。
2017年4月,李子良从广东实验中学来到侨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原有“华菁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新增“创新人才培养班”。
如何定义创新人才?是唯分数吗?李子良认为,在中学,拔尖人才并不等同于学霸,在冒尖之后,创新更为重要。“创新不是学霸专利,创新能力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培养。”李子良说,“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首先必须要基础厚实,其次要勤于实践,在这个基础上达到勇于创新。”
基于这样的理念,侨中对学生的培养颇费心思:研发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还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位本校名师和一位校外专家作为导师,定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视野。
2019届侨中毕业生梁乐彬就是创新培养体系的获益者。此前,他凭借自主研发的蓝牙加密智能门锁获得国家专利,还斩获国家级创新比赛大奖,收到了广东省教育厅的贺信。他回忆说,在研发期间,华南理工大学一位教授给他悉心指导,向他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研究方向,让他获益匪浅,而这位教授正是学校聘请的“校外导师”。
此外,在就读期间,他和同学还在学校的资助下搭建了创客实验室,组建科技社团。梁乐彬说:“这种STEM教育和学习经历,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我在难题和挑战面前更具勇气和耐心。”
其实,像梁乐彬一样的学生在侨中并非少数。2017年至今,侨中学生在科技、天文、信息技术、数理化等各级比赛中成绩醒目,其中,国际级竞赛获奖6人次,国家级107人次,省级409人次,市级205人次。
“侨中是把科技作为一个特色项目去发展,投入比较大。这三年来我们想再步入更多的科技行业,通过科技节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去,也引进更多的顶尖人物来教他们,引领学生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李子良说。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大湾区建设给侨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才培养也配套着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格外受青睐。2019年,广东华侨中学获批为广州市属首间港澳子弟班招生资格学校,自此开启了侨中普通高中、港澳子弟班、国际课程班“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办学格局,学校迈向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据了解,侨中是广州市三个“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之一、广州市属首个公办港澳子弟班试点招生学校、广州市首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之一。李子良说,为更好服务大湾区建设,侨中搭建了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普高班立足本土教育,鼓励学生冒尖;港澳子弟班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彰显历史担当;国际班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拓展国际视野。‘三驾马车’,三维共育,共同构筑我校复合型人才涵育框架,助力侨中展翅腾飞。”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出品)
新闻推荐
扫码可看《意见》全文详见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