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东经济稳中求进的底气何在?如何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
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广东市场主体数量多且活力足、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商业渠道网络成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疫情不会改变广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谈及外贸“寒流”之下广东如何破局,陈鸿宇认为,首先要精准帮扶外贸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同时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还应维护好与境外国外商家的合作关系。他表示,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内外双循环之间的关系,加强统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一盘棋、相互助益。
在高质量发展
框架体系中思考
南方日报:如何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陈鸿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重大变革,不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滞,也不会因我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短暂性下滑或波动而中断。育新机、开新局,要站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中进行思考,去寻找应对之道。
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要育新机、开新局,绝不能坐等观望,必须主动出击。要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攻坚克难,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释放发展新活力。从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都要创造条件让各类资源要素得到更高效利用。
南方日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哪些内涵?
陈鸿宇:首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应立足以内需为本。现阶段,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板块,我们都应当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打破信息壁垒等障碍,构建起完整的内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底气、有信心去参与国际大循环。
其次,应坚持开放合作。如果没有国际大循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将被割裂,国内循环本身也会变得不完整,从而降低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面对“逆全球化”浪潮,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继续做全球化坚定的捍卫者;同时,要积极培育新优势,抢占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价值高地。
再者,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应相互促进,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关系、国际技术与国内市场的交换关系、扩大进口与巩固出口国际份额的互促关系。
精准帮扶外贸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
南方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如何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
陈鸿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外贸企业正陷入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的困境。为应对危机,首先要保住外贸企业,尤其是要精准帮扶龙头骨干型外贸企业和外贸品牌。各地各部门应当及时出手,运用政策的“组合拳”,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在市场、资金、技术、用工等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对于品牌展会,要出台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会展业转型升级,变身“云展会”等新的贸易形式。
另外,要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每一家外贸公司都有一批供货商。其中,外贸龙头企业的供货商,不少都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又为这些“隐形冠军”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扶供应链上的前端企业,以及为前端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帮忙它们渡过难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一旦海外市场回暖,广东外贸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此外,要维护好与外国商家的合作关系。从长远来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仍是最终选择。广东企业要积极作为,巩固和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渠道,既可为疫情过后自身发展拓宽空间,也能为畅通全球产业链循环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对于部分外贸企业“转攻”国内市场的现象,您怎样解读?
陈鸿宇:中国既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又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外贸企业“转攻”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让外向型企业转向做内需市场,也存在一定难度。毕竟,在生产线架构、技术标准、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外贸和内贸存在诸多不同。要求外贸企业马上“转攻”内需市场,既不现实亦不一定经济。
在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情况下,外贸企业要积极调整好心态,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利用好市场的倒逼机制,不断修炼内功,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从眼前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新商机,创造新机遇。
广东仍是投资乐土“洼地效应”凸显
南方日报:抵御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广东有哪些底气?
陈鸿宇:广东的底气来自多方面。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活力足。今年5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1.90万户,同比增长10.98%。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攀升,显示出广东各行业在复苏,信心在提振。二是“广东制造”具有成熟的渠道网络和市场号召力。相比于中国其他省份,广东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具有优势。
三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这种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混合型的产业结构,既增强了广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广东未来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四是发展潜力足。不管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广东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广东的沿海经济带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有待构筑和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广东经济远远未到成熟饱和阶段,仍然是投资的乐土,“洼地效应”凸显。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胡良光
新闻推荐
新华社拉萨6月10日电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2020年第二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0日在林芝市米林县扎西绕登乡彩门村举行。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