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珍珠-No.7》
《确定与不确定的再现》
《造型与时间》从近日起至8月23日,“本之末——杭春晖的艺术实践”在广东美术馆开展。
杭春晖作为21世纪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群体里的一个非典型人物,其创作的发展轨迹颇有意味。从工笔出发到踏上当代的“列车”,他在时代的步调下做着“东方性的当代探索”,作品里的浮雕、画框、装置,常常让人在“错觉”中收获不同的视觉体验。
在展览开幕式上,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嗓音嘶哑仍坚持为他发声点赞,评价他“有着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当代的转换,非常之自然”。
那么,从传统到当代,他如何塑造自身的造型语言,让不同画种跨界融合?对此,记者采访了杭春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水墨、雕塑、设计、美术学
都是他创作的底色
20世纪70年代生于安徽的杭春晖,经历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艺术学府的多年深造以及在谭平、田黎明等诸位先生的指导下,对我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实践发起了深入思考——通过创作反思绘画的边界。
谈及本次展览主题“本之末”的由来,杭春晖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之末”是在讨论绘画的来源问题,即绘画的动机和绘画的结果,不是讨论绘画的逻辑,而是讨论本和末之间的模糊的边界,所以中间夹着“之”,其实,绘画的边界这个问题也一直贯穿在创作过程中。
的确,从杭春晖早期工笔作品到最近的材料实验与社会学探求,水墨、雕塑、设计、美术学都成为了他创作的底色,彼此看似隔阂,其实却有着一条脉络清晰的内在线索。“这些年我的创作恰恰是在尝试模糊掉、破坏掉原有的对绘画边界的界定,想提供一种绘画边界的开放性。我的展览包括出版的书籍,都是跟不确定、不分明这些有关。”
杭春晖艺术实践
具有系统性和序列性
创作对于杭春晖而言,是一个不断自我追问的过程。
展览通过四个展厅来进行呈现这一历程,主题分别为:绘画、空间、场域、时间。“杭春晖的艺术实践具有明晰的自觉性、系统性、序列性,每个阶段,每个系列的作品都如其实践体系里的坐标点,体现其渐次推进的存在意义。”本次展览艺术总监、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
“绘画”部分的作品《王的加冕》,就是杭春晖模糊身份与创作边界的起点。画面中除了人物这一载体,还做了一个让人看不出来的浮雕,加上展览现场光线的配合,所有人都以为画面上的浮雕是画出来的。“浅浮雕与绘画形成了非常统一的视觉,很多人都被欺骗了,以为桌面就是绘画的一部分。这让我意识到,模糊绘画与雕塑的视觉边界,无疑是一种有趣的实验。”
之后,他又逐渐把人物去掉,把作品的叙事性去掉,让绘画越来越抽象,于是,在他画面中徒留一张亦真亦假的桌面,和桌面上散落的两三颗珍珠,营造出一种“所见未必为实”的效果,再到后来,珍珠也从画面中消失了,杭春晖开始画画框。用绘画的方式完成原本的物——画框,用反光的玻璃替换了原本的绘画——形式表现,混淆了日常经验,也模糊了绘画与物的边界,构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视觉语境。
而在此次展出的于今年新创作的作品中,他更是直接把“画”这个动作去掉了。在系列作品《造型与时间》的创作中,杭春晖向记者描述了这一过程,“在做这个呈起伏状的树脂雕塑时,每叠一层树脂就贴一张彩纸,多层起伏之后,再用刀沿45度一切而成,平面上形成了线条,也就是所谓的"绘画形式",但切下去之前,作品会成为什么样是未知的。这还是延续了我对于绘画和雕塑边界的讨论,但我把画的动作去掉了。”就像策展人吴洪亮所说:“那些直线、曲线与色彩看似理性甚至刻板,却连着杭春晖颤动的指尖与热切的心灵。”
新闻推荐
朱村城管开展夜间施工扰民专项整治 目前已处罚3起工地夜间严重超时施工行为
向施工单位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近期,朱村街城管执法队收到多起投诉,称辖区内的工地恢复正常运转,有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