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进行海岸带徒步调查,涉水爬礁石,不畏险阻。
12月6日中午12时多,王娟恒、曾晓华、路小轩和廖江强4名志愿者从惠东亚婆角出发,历时3个多小时完成最后一段海岸线调查后到达十里银滩终点站,宣告这次历时8个月、全程约240公里的大亚湾保护区海岸带利用现状调查圆满完成。据悉,对大亚湾保护区海岸带利用现状进行徒步调查,调查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惠州尚属首次。
一对老年志愿者全程参与徒步调查
为全面掌握大亚湾保护区海岸带利用现状,实现海岸线分类分段功能有效管控,促进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大亚湾保护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保护区辖下海岸线徒步调查工作,活动于今年5月22日正式开启。
据了解,本次调查全程采用徒步形式开展,全程约240公里,定位调查点数约8000个。调查内容涉及保护区各类型岸线的长度、临海设施调查、海岸带200米范围内植物调查、岸滩类型统计、海岸带排污口调查、海岸带垃圾调查等方面。
此次徒步调查参与人数约30人,包括大亚湾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环大亚湾区海洋环保志愿者。其中王娟恒、曾晓华、路小轩和廖江强等4名志愿者从开始到结束一站不落坚持走完全程。路小轩是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廖江强除了是海洋环保志愿者,还是大亚湾保护区工作人员。
让大家格外敬佩的是曾晓华、王娟恒这对老年志愿者夫妇。曾晓华70岁,妻子王娟恒67岁,是一位环保专家。两人虽然年龄最大,但志愿激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们不仅全程参与此次徒步调查活动,还因为专业素质强而在整场活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王娟恒说,整个调查活动中,4人分工相对明确:她负责岸上200米范围,对岸上设施进行数据采集;路小轩负责海上200米范围,主要对海上岛屿、码头和沙滩等进行测量;曾晓华负责做手绘地图和潮间带生物的数据采集以及整个活动的照片拍摄。而4人中最为身强力壮的廖江强则充当“开路先锋”,无论前面是嶙峋怪石还是杂草丛生,他都率先在前面探路、试险,并确保每一位队员安全过路。此外,他还要负责堤岸和排污口的排查和定位。
徒步调查活动中克服重重困难
在海边晒着暖阳、吹着海风一边欣赏海景一边徒步,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但对于沿着海岸线进行徒步调查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历经酷暑寒日、暴风骤雨,徒手攀爬悬崖峭壁,赤脚涉水过河,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险阻。
路小轩说,从5月22日到12月6日,徒步调查活动共进行了31次。每次徒步活动,他们早上8时出发,一般到晚上六七点天黑才返回,风雨无阻,一天有10个小时以上都在海边,每次徒步七八公里。
“每次徒步调查活动回家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但王姨还要抓紧时间将大家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存档,曾叔则要将所有照片进行分类,还要手绘地图、写日志,耗费大量心血。”路小轩感慨道,这次活动,她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两位前辈身上学会了做人和做事。
“太困难了,太辛苦了,但很值得!”12月6日,完成最后一站徒步后,路小轩的话代表了所有志愿者们的心声。
将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编写调查报告
据了解,此次徒步调查活动配备了无人机、GPS卫星定位仪、测距仪等主要装备,志愿者们共完成海岸带现状手绘图63张;拍摄各种照片约1.5万张,其中,调查活动照片超过8000张、海岸带植物照片超过4000张(300多种)、海岸带生物照片超过800张(140多种)。
“这次徒步调查活动,志愿者们身上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负责的科研精神令人感动。”大亚湾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海岸带调查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实属惠州市之首。下一步,保护区将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编写调查报告,并编印成册,留作保护区的基础资料,为今后大亚湾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彭学士
新闻推荐
如何加强安全警示教育提升职工工伤预防能力? 安全宣教应有“声”有“行”
综合分析近几年来发生的工伤事故,绝大多数是因员工本身自我保护意识差,凭经验投机取巧、违章作业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