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同时,教材还注重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每一次课标及教材变化,都会引发人们对教育持续而深入的关注与讨论,正好说明了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和尝试,诸如要不要加大古诗词的普及,要不要突出对外国经典著作的学习,等等,都引来了各方不同的声音。
而此次新修订教材最大的亮点,即更加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智慧的结晶。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精品诗文,往往具有时代性强、意境深、涵盖面广的特点,并且蕴含较高的艺术价值。强化古诗文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强化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熟读这些经典诗文,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
在如今这个价值日趋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功利化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学一个实用的、好就业的专业,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和不二选择。至于背多少诗文,掌握多少词汇,似乎并不被大家所关注与认同。更有家长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诗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读而背,忽视了古诗词对于文化、精神素养的提高作用。
笔者认为,教育应更多地排除功利性,回归到传播知识、增长见识、开拓思维的轨道上来,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实现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背诵。 (曹木静)
新闻推荐
上海某工厂的一声爆炸,炸碎了学生李鹏的前程与梦想,更炸开了一些高校潜规则的“暗疮”。“老师当老板,学生成打工仔”的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