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 本报采集
“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英国文学名著 《简·爱》1847年问世时,主人公为追求女性独立和尊严所发出的呼唤振聋发聩。时空穿越一个多世纪,简·爱的声音今天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今年,适逢《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英国多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代表的“出色一派”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霍沃斯村一个穷苦牧师家庭,自幼丧母,一生经历坎坷。8岁时,她被送进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学习,过着孤苦无助的生活,并不时遭受体罚。冬天,约克郡山区潮湿阴冷,寒风怒号,气候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先后染上肺病而死去……这些经历,成为她创作《简·爱》的生活素材。《简·爱》是一部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孤女在磨难中坚持自我、维护自由和尊严,最终获得幸福爱情的故事。小说出版前,英国著名作家、《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收到一家出版公司寄来的样书。萨克雷随手翻了翻,本想浮光掠影地看一下,孰料竟被迷住了,一口气读完,禁不住潸然泪下。
当时,英国文坛著名评论家乔治·路易斯也被作品“动人的故事、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精神所陶醉”,称《简·爱》是一部“灵魂与灵魂对话”的作品。小说轰动一时,好评如潮,但也遭到一些人的恶意诋毁,指责这是一部 “不良作品”,“宣扬有失道德规范的思想”。其实,倾心赞赏也好,大力贬损也罢,背后都涉及《简·爱》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思想。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妇女的社会地位仍受到传统束缚。一位参观展览的英国中学语文老师告诉笔者,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被边缘化并常常受到歧视,女子创作的作品鲜有人问津,发表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成功,夏洛蒂·勃朗特用了一个男性笔名“柯勒·贝尔”,才使《简·爱》得以问世。
“你以为我只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吗?”在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借主人公简·爱之口质问,发出了女性追求地位平等和自由独立的时代强音,赋予作品以时代的新气息、新色彩。有评论指出,《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是英国第一部,也是迄今最有力、最受欢迎的描写追求自由平等、刻画具有反抗精神妇女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
透过近两个世纪的时光尘埃,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简·爱这一文学形象仍然熠熠生辉。孤独、卑微的个体在现实中痛苦挣扎,但主人公内心却一直洋溢着入世的人文精神。夏洛蒂·勃朗特想告诉我们,女性要学会自强、自尊、自爱,勇于直面困难,而不是消极适应环境和社会。这一思想具有普遍性,今天,仍是文明社会竭力提倡和践行的。人们纪念她诞辰200周年,其意义大约就在这里。(黄培昭)
新闻推荐
中国双十一呼应阿根廷剁手日 阿根廷邮政部门派送的居民网购包裹中,约80%的货物来自中国
11月11日,工作人员在顺丰快递公司沈阳苏家屯集散中心整理包裹。新华社发点击,浏览,下单……阿根廷姑娘玛利亚·德尔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