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生的数起未成年人悲剧性事件,把一款手机游戏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最近,《王者荣耀》引发全民热议,人民网甚至刊文发出“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的追问。
一款手机游戏所以引爆舆论,主要因为它生生戳痛了成年人的心:孩子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和生活,也伤害了稚嫩的身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网的地方就有荣耀。”——— 《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逾2亿,其中“00后”占比超过20%;又名“亡者农药”,这可绝非只是调侃。为人父母者,没有谁愿意看到孩子的天空被虚拟世界无休止地占据,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乃至孩子因此跟家庭反目。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很可能将来就是什么。未成年人教育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命运,更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前置条件,足见其重要性。必须看到,栖身智能手机的网游是把“双刃剑”,在带给大众充分娱乐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让人沉迷上瘾甚至走火入魔的“毒药”,特别对于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惨痛的事实已作出证明。“一玩就是大半天,甚至不吃不喝,更别提学业了。”一位母亲对15岁儿子沉迷网游的担忧,反映了当下一种社会焦虑。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两面性是事物的普遍属性。进一步讲,“双刃剑”不可怕,只要避其害、扬其利,就不成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造剑者须为之负责、监管者须守土有责。政府鼓励创意创新,逐利乃资本的天性,但作为企业,除了赚钱还得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对于网游开发公司来说,这个责任起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要把好实名认证的关口;其次,要有所不为,面向未成年人开发的网游,情节设计不能过于暴力、人物衣着设计不能过于暴露;再次,要对未成年人一天中的登录时长设限。
显而易见,后两点的实现以第一点的落实为前提。换言之,实名认证落不了地,网游分级和时长设限都是白搭。诚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能全靠企业自律,政府监管这一环节还须跟紧。事实上,国家8部委早在2007年就下发了 《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2011年再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网游防沉迷实名验证。从目前情况看,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作用不可缺位。“子不教,父之过。”老话告诫我们,守护孩子的天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父母至关重要,也义不容辞。中国如此,外国亦不例外。英国多地最近出台规定,若孩子持续迟到或无故旷课,父母将被处以最高可达120英镑(约合千元人民币)的罚款。
面对眼下各种抨击,出品方决定以《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的“三板斧”,包括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也理应视作一个好的开始。以此为契机,网游公司切实担起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督促相关措施一一落地,家庭切实负起监护责任,父母留出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陪孩子长大,网游沉迷设防、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才真正可期,还孩子一个纯净明朗的世界才真正可待。 (白 璐 马海菊)
欢迎投稿,谢绝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hzpinglun@163.com
新闻推荐
本报德国专电(特派记者谢超平通讯员王新伟)当地时间7月9日至1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率惠州代表团出访德国,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