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马上找工作,而是选择先旅游、充电的“慢就业”方式。
就业季,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奔忙。不过,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却不着急就业,处于慢就业状态。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告别了以往“一毕业就工作”的模式,而是选择旅游、充电、支教等,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进行慢就业。但有市民提出质疑:大学毕业后不找工作到底是慢就业还是啃老?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慢就业?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个案
毕业后去旅游,边学习边找工作
惠州市某高校大学毕业生小胡今年7月毕业后,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着急找工作,而是制定了一份旅游计划。她从青海西宁出发,一路玩到甘肃敦煌、嘉峪关等。每到一个旅游地,她都会拍下美照,发到朋友圈和同学、朋友分享。小胡其实在毕业之前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干了没多久,她感觉这份工作太累,而且不是自己所喜欢和期待的工作,于是辞职了。辞职后紧接着面临毕业,小胡却十分淡定。“宁可慢慢来找一份自己合意的工作。”小胡决定放慢就业的步伐。而且,她从前一份工作认识到,如果上班了就很难有时间出去旅游了。毕业后这段时间,她要好好利用还没有上班的时间,去外面见识一下世界。同时,她的家境也不错,不需要她这么着急挣钱。
旅游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她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计划。“我想清楚了,我要做老师。”随后,小胡一方面开始准备进行相关的学习,一方面留意老师方面的工作。“边积累边找机会。”小胡依然很淡定。她相信,发现了自己真正想从事的行业,即使晚一点就业也不迟。“如果随便找一份工作,对于我来说是浪费时间,积累不了相关工作经验,对以后理想职业的发展好处不多,倒不如边学习边找。”
毕业两年闲在家,家人烦恼不已
市民小尚也是慢就业一族。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她短暂做了一份工作,发现自己不喜欢,很快就辞职了。她的家境不错,能够负担她的生活,于是她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才去上班。
小尚在找工作的同时,家人也帮忙留意。小尚一家是惠州本地人,人脉关系广,时不时向朋友打听哪里招聘。家人先后帮她找了十几份工作,但小尚都没有看上。渐渐地,家人开始着急了,催小尚要走出家门去找工作。小尚却总是说,自己还没有找到满意的,不想去。家人问什么是满意的工作,小尚却说不出来。
家人看小尚很少出门,在家要么玩电脑,要么看手机,有些责怪她没有行动。小尚却又觉得很委屈:“现在都是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的,哪里需要出去?”但是到现在,小尚都还没有找到一份想做的工作,家人为此烦恼不已,觉得她是在啃老。小尚自己也觉得有些茫然,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才好,未来该如何走。
B调查
本科毕业生是慢就业的主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中国教育部发布数据称,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795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更为庞大。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庞大的求职人数前,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中,一份针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当中,就有4.8%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
近日,国家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300名应届毕业生和10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是慢就业的主力,超过样本总数的50%;工科专业慢就业情况最为突出,占26.7%;其次为医学专业,占18%。有86.7%的学生表示父母支持自己的选择;有65.7%学生表示在未就业期间的经济来源来自父母。慢就业一族的打算主要集中在继续求职、准备升学、出国考试、自主创业等方面。
C原因
找不到满意工作,希望理性寻找发展方向
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有哪些?不久前,一网络平台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再次是“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在行业选择上,现在的大学生目标更加多元化,更偏爱互联网、游戏等创新行业。在择业就业观上,大学毕业生也表现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在毕业生就业要素调查中,首要关注未来发展空间以及个人兴趣,而在他们看来薪资福利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有规划,反映出了在就业问题上的独立思考,也是就业观念转变的具体表现。部分大学生选择毕业间隔年就业,是希望通过充电、游学、支教等方式,在尝试中慢慢寻找自己的兴趣。
此外,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日前发布的《大学生调查报告》中也显示,“尊重员工”超过“良好的收入前景”成为了大学生理想雇主的第一考察要素。此外,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被尊重等,成为大学生更为看重的因素。
D到底应该怎么做?
有物质条件支撑,有目标并为之努力
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到底是慢就业还是啃老?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副会长、高级职业指导师郑荃耀。
郑荃耀认为,大学生慢就业行不行得通,首先要看条件是否允许。“首先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其次看对未来是否有目标、有规划、有理想,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是慢就业状态。”如果大学生不具备经济物质的支撑,慢就业是不现实的。如果是有目的慢就业,并同时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和知识、培育能力和积累社会关系,为将来的某个目标做准备,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只是漫无目标、消极地等待,那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状态其实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积极就业。”
树立7年目标,从三方面提升
慢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郑荃耀对此提出了建议。
“大学生慢就业时,首先要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目的是为树立一个职业目标、理想目标。”郑荃耀建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一个7年的阶段目标,看看希望自己7年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处于什么样的能力阶段、想获得什么样的经验以及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一定要对这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再倒推回来,看看走到那个位置,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
郑荃耀说,大学生想要达到自己设想的7年后的状态,主要从3个方面努力:首先是专业知识,看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其次是专业技能,“也就是经验系统,看看做什么事情能让自己达到所需的职业经验。比如说,做企业家需要推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战略能力等,7年内要一步步积累。”最后,还需要具备自我管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也就是情商,这需要通过与人互动,在做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去学习、积累、提升,并且越到职业生涯后期,越为重要,甚至影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转变。”
此外,郑荃耀表示,以7年作为一个阶段,是因为现在社会剧烈变化,再下一个七八年是很难预测的。但是,大学生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对未来的目标更有规划,更有思考。有思考的行动,对未来的成长才更有利。
E慢就业变成啃老怎么办?
提高职业效能,必要时找专业人士帮忙
对于慢就业变成啃老的大学毕业生,郑荃耀认为,其实这部分大学生是职业效能低。“职业效能是职业规划中的专有名词,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郑荃耀进一步解释,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有想法有计划,但是同时又伴随着自我否定。“比如说,我想做这事,但是感觉很难,自己做不了,缺乏职业效能的人就总是处在这种状态,所以很难走出去。”
郑荃耀表示,大学生如果长期走不出家门无法参加工作,就要去培养提高职业效能。这部分大学生首先要进行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需要进行心理上的训练、锻炼、提升。同时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增强职业效能感。
如果总是处于模糊的状态,常常有矛盾心态难以突破,必要时要寻求帮助,请职业规划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多个模块,如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价值感、整合资源、认识职业世界、正确的决策方法等。做好这些,提高职业效能基本没问题。
F专业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要从小学做起
郑荃耀长期与大学生打交道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我和几十位大学生谈了职业规划的问题,发现他们太缺乏对职业的认识,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们在写下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时,写出来的职业都很抽象很模糊。“比如说,有的学生直接写我想做公务员,但是其实公务员的职位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技术性岗位,有的是管理型岗位,有的是专业性岗位,这模糊概念怎么能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帮助呢?”同时,因为对未来缺少规划,部分大学生谈到职业时显得胆怯和迷茫,也缺少斗志进取心,处于消极的等待状态。
郑荃耀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这个其实在西方已经很成熟了。在欧美,在社区、小学、中学就已经配备职业指导人员,而且和社工等职位相比,比例来说都比较高。而国内高校近年来500名大学生中才设一个职业指导师。
为什么职业规划要从小学就开始?郑荃耀表示,对于职业世界的认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在小学时是给孩子种下一个初步梦想。到了中学业余时间,学生们则需要近距离参观公司、工厂、科研单位等,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了大学,大学生们需要进行实践,比如说暑期打工或者实习。这样下来,可以丰富和修正自己原来的梦想和设想、空想,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会变得更加实际。“而且毕业之后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郑荃耀表示,“我们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就改行了,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郑荃耀希望,社会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认识各类职业,并从中学习和实践。“比如说,像美国白宫都有实习生制度,很多公司也设立实习生制度,我们的企业机构也可以多制定类似的实习生制度,帮助学生们。”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方莲花
本组图片 本报采集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单身男女一起爬山增进了解。本报记者李燕文摄本报讯(记者李燕文通讯员刘艳如)昨日,罗浮山举行“七夕情浓,罗浮相拥”青年联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