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主角是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家里的青壮劳力都在意外中死去,留下两人老的老、小的小,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好心人看不过去,提出要为她们搞一场募捐。可老奶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理由是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孙儿也不算太小,两个人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靠着别人的同情来生活,自尊总要打点折扣。对有骨气的人来说,被同情的难受度,可能远大于被看不起。
大学时评助学金,除了出具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还需要在班会上轮番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通常情况下,说得越惨,越有可能拿到高级别奖学金。两三千块钱,不算多,但对一个贫穷大学生来说,可大大缓解燃眉之急。因此,为评助学金争个你死我活,极尽卖惨之能事的,大有人在。
那会儿我认识一个学弟,父亲已经不在了,靠着母亲打工供他和妹妹读书。他本已开好贫困证明,却在上台前两分钟悄悄撕毁了手里那页纸。助学金于是泡了汤,他找了几个兼职,在食堂洗过碗、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靠着零零散散的收入养活了大学里的自己。我问过他为什么,他的神色有些凝重:“我只是害怕同学们看我的怜悯眼神,特别不舒服。”那种感觉我明白,你会觉得自己处处矮别人一头,在那个敏感的年纪里,别人随意的一个眼神就能击败你所有的自尊和自信。
是的,比起被看不起,我更怕被同情。因为随着同情而到来的,就是弱势群体的标签。而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沦为弱势群体。或许同情也是一把双刃剑吧。你自以为付出了爱心,却从未换位思考,探究过对方真实的内心世界。
看过一个故事,作者提到小时候,有个残了一只手的乞丐乞讨到了家门口,他的母亲让年轻的乞丐用单手搬完角落里的一堆砖头后,给钱作为劳动报酬。
乞丐闪着泪光深深鞠躬,他大概已经历了无数同情的眼神,在内心深处默认了自己的叫花子身份。只有那几张浸透着汗水的钞票,让他摆脱了被可怜被同情的困境,往后的人生,应该能够走得更有底气。
对身处低谷的人,请别急着去施舍泛滥的同情心,不如先俯下身来,跟他处于同一高度,再看看他的眼睛……
最温柔的善意,从来都不是赤裸裸的同情。
(摘自《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作者婉兮,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把证放到药店,按月就能领取一两千元租金;有专门的租赁网站提供租证交易,甚至衍生出大批只为“租证”而考证的人群……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