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6月7日、8日两天,厦门所有高校的大学生都不能请假离校了。因为,这两天是高考,福建省教育厅近日要求,省内高校加强高考期间在校学生管理,严厉打击替考作弊行为。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大学禁足令”,并引发了一些质疑。(6月6日《海峡导报》)
梁好:面对高考组织手段的现代化,高考非法作弊团伙的作弊手段与方法也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诸如通过信号传输系统将考卷传出考场,作弊团伙再组织枪手场外答题,并将答案传进考场,将大学生“禁足”校内,是否用力过猛?“禁足”又有何作用可言?
由此来看,“禁足”大学生形式大于内容,关键还是营造一种从严高考的氛围,对违法犯罪者以必要的警示,其出发点虽好,但未免矫枉过正,甚至有劳师动众之嫌。从严高考,完全没有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大学生生活。“禁足”大学生,虽然杜绝了大学生作为枪手的可能,却也难免有些顾此失彼。
秦斯成:通知没有说不能请假,更没有说禁止离校,只不过强调严守制度,怎么就成了剥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了?
还有一点不能不承认,以往的高考作弊案中,有不少“枪手”都是在校大学生,因为从年龄、能力等方面来讲他们都是最佳人选。所以,严格请销假制度让那些有心替考的大学生不能离校,不仅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其实也保护了那些动了不法之心的大学生。敬畏制度失去一点点请假的“自由”和铤而走险失去读完大学的机会,两者相比,孰轻孰重?
宋鹏伟:诚然,在校大学生的确更有能力去当“枪手”,多起替考案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并不是集体“禁足”的理由。毕竟,在校大学生中,“枪手”所占的比例极低,把所有人都当做怀疑对象进而集体“禁足”,实在有点“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味道。同时,如此做法的效果也值得商榷,真要有考生找人替考,难道不会从外地“调人”?为了避免这一漏洞,是不是还要规定全国的大学生都不准离校?进一步说,如果替考入刑都不能震慑有些人铤而走险,“禁足”又能有多大效果呢?
张全林:长期以来,一次高考决定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并影响着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使现行考试制度异化为利益分配和社会筛选的工具。功利化刺激了一部分人的赌博心理,做梦都想着铤而走险以求得一生的幸福。如不能从源头上淡化考试的利益分配功能,替考作弊就可能按下葫芦起来瓢。治理替考既需要严格的法律,更需要铲除替考滋生的社会土壤。如此,方能避免逢考“禁足”的无奈之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梁振东报道:6月1日,当天收到群众反映霞山观海路龙腾广场建筑工地夜晚施工噪音扰民的信息,执法人员立即深入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