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海
腊月,回到山村时,恰逢集市。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山村就早早地醒了。镇上不宽的街道上,伴着晨曦,早已响起了拖拉机的“突突”声,汽车的“滴滴”声,甚至架子车“吱吱扭扭”的车轮声。
不多时,一辆辆车停妥当,货架子支起来,平日里看起来有些萧条的小镇子,热热闹闹起来。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先是卖活鸡、活鸭的声音,肥硕的公鸡挤在笼子里,嘹亮地打着鸣。经营日用品的小商贩早把大喇叭支起来,用家乡话宣传着。连水果的小摊子,人们也偶尔亮出一嗓子:“又红又脆的苹果哟,好吃不贵!”这种叫卖声,似乎还你争我夺般的,生怕落了后。
你慢慢地走在年集上,仿佛走在一幅水墨的民俗画里。卖货的人,在我眼中,就是一种风景。你看那个胖胖的大嫂子,正费力地把各式花布搭在绳子上。这种红布绿花朵,特别受当地人喜爱。我也曾用这种布料做成一件小上衣,像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妞,风情无限。还有一种大红大绿印有喜字的布,如果乡下有了喜事,大俗中皆有大雅,那么美丽动人。一位包着白毛巾的老伯在卖手杖。他从深山中砍来木料,做成精美的拐杖,别具一格。一个大学生模样、文质彬彬的男孩儿,蹲在一辆车子旁边卖大蒜。他灿灿地笑着说:“我今天刚从学校回来,帮父亲卖大蒜。”他那么阳光,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来。一位老大妈,从自家地里收些嫩生生的蔬菜,也来赶集。她乐呵呵地说:“我是凑热闹。能卖出去,就换点油盐。如果卖不出,就当玩了。”她连小秤也没有。你看好了,说好价钱,直接拿了走人。
四里八乡的人们,因着年集,开着摩托车,电动车从蜿蜒的小路的尽头赶来。他们有的坐在车上,有的蹲在车斗里,好奇地张望着。有的孩子眼睛都不够使了,上衣扣子上已经系着两只气球,眼睛开始瞟吃的,样子看起来极为可爱。推着二八大自行车来赶集的老人,微微有些驼背,遇到乡里乡亲就唠会儿嗑,吸一袋烟再走。他们往往谈论着,谁家的种子好,哪种农具更好用。
年集上,卖吃的地方早已围得水泄不通。那些打烧饼的,做腌肉面的小摊子,香味飘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坐在低矮的小桌椅上,吃得不亦乐乎。这种味道,只有在家乡的集市上吃得到。
我们看到卖地瓜干的,打算买一些带回家,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想都买下来,老农已经六十多岁了,满脸皱纹,他摆摆手。我们以为他是不同意降价,只听得他说:“那篮子底下的地瓜干有碎的,我不能卖给你们。你们选些上面的就好。”心中不禁很感动,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年集上货品琳琅满目,有打香油的,卖蔬菜的,卖种子,日用品的。人们走在其间,总感觉那么亲切,那么接地气,你仿佛行走在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里,三涂两抹中,人物活起来,风情灵动起来。
人们喜欢逛着年集,吃碗腌肉面,再舒服地泡个热水澡,乐呵呵地仿佛神仙一般。山村不散的年集,家乡的风俗画……
新闻推荐
【90后】最爱笑cry【80后】最爱呲牙笑【70后】最爱捂嘴笑【55岁以上的人群】最爱点赞从人的一个方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