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浦市,宋代以来就是大湘西地区的一个重要码头,是明清时代苗疆边陲商贸中心的一个标本,它曾经的繁华与衰败,都凝固在沅水中游那个大河湾里。浦市,她是镶嵌在沈从文《湘西散记》里一枚精美的书签,《泸溪·浦市·箱子岩》里说到浦市,“这是一个经过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
1934年1月7日,沈从文母亲病重,他从北平坐火车至长沙,后转车往常德、桃源,又乘船到沅陵至浦市,从浦市上岸坐轿子走古驿道到自己的老家凤凰。因为沈从文的这枚“书签”,我先后两次辗转到泸溪,到浦市,去触摸这个古镇曾经的繁华肌理,去体味其衰败之后的苍凉与静美。
新近去浦市,是去年的初冬。漫步于沅江长堤,只见沅水自辰溪流至浦市,依城北流,河面突然开阔,水势缓慢,江中突起沙洲,江天一色。眼前,已不见旧时百舸千帆的热闹场面,只见鸭群、水鸟在水中变换队形,对岸的沙洲、烟树、屋舍在雾岚中迷蒙。
遥想数百年前,沅水两岸,烟火万家,舟楫络绎,二十几座大码头,河边泊满竹筏商船,等待装舱起货,最盛时曾停靠了三百多艘商船,工农商贾、文人雅士云集,何等的壮观。
我在沅水边,寻找曾经带来一镇风华的几十个古码头所在,初冬风寒水浅,水流远离河岸,大多的旧码头,淹没在一片沙石与荒草之中,了无痕迹。这一条清碧的河里,数百年来,曾散落了多少高亢辽远的沅水号子和辰河高腔的韵律,盛满了往来客商与船工们的梦想与沉甸甸的乡愁。从浦市下湾入云山麓至江西会馆,千余米的沅江边,也曾高炉林立,熊熊炉火,打铁声声,河岸留下的那些铁渣石,曾经映照过数以百计冶铁人古铜色的脸庞。
浦市的生铁、毛钢,以及白蜡、桐油、纸张、鞭炮、甜橙、铁壳猪、棉花等土产,从这些码头装上船只,沿着沅江进洞庭、下长江,远达江浙闽广诸省。浦市是个大中转站,每天接连不断地靠岸的船只,卸下五花八门的货物,有从下游运回的淮盐、布匹、花纱、瓷器、日用品,也有上游四川贵州水路旱路运来的朱砂、水银、苎麻、五倍子、桐油等,这些货物换上大船再转运去下游。浦市是古代湘西通往外界的沅江水路和通向苗疆的古驿道的枢纽,也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那一船船的货物从浦市上岸后,从陆路驿道辐射发往苗疆各地。
而这些往来泊岸的船只,也将天南地北来寻梦的客商与旅人源源不断地捎来。我在打探着,沈从文乘坐的那艘木舟,是从哪个码头上岸的?他在哪个客栈歇息,然后从哪条石板小路走向通往凤凰的古驿道?修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高山坪古驿道,十公里路程,一米多宽的小径,都是青石板铺砌,一路延伸,直到凤凰。民国时期,沈从文回老家,由浦市登岸后,就是沿着石板驿道,一路惊险地赶山路回到凤凰的。
站在长长的河堤上,只见河街两旁的砖瓦建筑依次兴造,错落有致。曾经长长的几百阶青石板铺成的码头,从沅水边一直往上延伸,顶处就是宏伟的江西会馆——万寿宫牌楼。江西会馆是当年浦市十三座会馆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目前仅存的会馆。平台廊房,马头墙飞檐高翘,十几根高大的立柱,进入正厅,就跌落到一种古老与肃穆之中。坐在八仙桌边看着古戏台,仿佛锣鼓在耳边响起,当地著名的辰河高腔,曲腔幽雅,余音袅袅,走廊里看戏的民众水泄不通……那些大杉木柱下层叠着青石圆鼓与八方青石,横梁上精细雕刻着祥云、金龙金凤,地上铺陈红岩条石,整齐干净,几百年来,它们静静地目睹各种剧目在戏台上演出,各色人等在戏台下悲欢,也见证了浦市当年的繁荣面目。
浦市古镇街区不过两平方公里,三大平行主街,被45条垂直交错的横向小巷连通。四通八达的石板路,将庞大建筑群分割、编织,排列组合成不同行业的聚集地。沿河一带两条老街,还留存着数十栋明清古院落,行走其间,不时可遇见当地人从容淡定地行走、闲谈,时空仿佛穿越至几百年前。
“百羊千猪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咀”,是形容犁头咀这条古街曾经商贸繁华的景象。沿街都是铺面加“窨子屋”的建筑,曾经有青楼、油行、典当行、碱行、铁匠铺、羊靛行、绸布店、瓷器店、鞭炮厂等60多家工商业铺面。而古镇当年最繁华的另一条古街太平街,明清时期风格的临街老店铺,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楼宇挑檐而出,古风犹存。在那些古旧的巷子里穿行,一不小心就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迷途了。
浦市古镇豪宅最气派的应当推吉、李两大户。我最先迷失在吉家大院的“三井三堂十二房”里。大院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防火挡风,也将吉家几百年的财富与悲欢离合严密地守护着。这座大院排列在镇街口的吉家头,被当地人誉为“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三千八百担”,就是说,吉家三座雄伟高大的院屋和半座花园,均建在自己广阔的田园边,开门即是千数良田,年收租谷三千余担。据说,吉家先人从山西远赴湘西经商,以卖桐油、木材起家,积累了万贯家财。大院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均以条石构筑。门额以高浮雕手法刻有“家约清风”等吉祥语,两端刻有荷花、香草,周边饰几何图案,窗花以几何图为主,雕刻着八仙、人物、花草、斗打等图案。整个建筑系两层木楼,有通气透光的天井,青石板平砌,下水道百年畅通,两面厢房的木窗雕龙刻凤,精细入微,雕刻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如今吉家大院前侧大块农田,已成百亩荷花园,荷花与老宅相映,四季变换不同的风情。
李家祠堂在下湾单桂巷的巷口处,建筑宏伟,古朴典雅。四周是高高的风火墙,有考究的马头形墙头,厅堂三间,客厢房十八间,上盖青灰瓦,瓦檐凸起,气派非凡。从石拱门穿行于厅堂与厅堂之间,只见厅堂木梁上精雕细镂着祥云等图案,正厅堂的神龛,香火袅袅,檀香扑鼻,中间有天井,配有花园、排水、采光、防火等设施。与宗祠一墙之隔的另一个厅堂还修有戏台,飞檐翘角,古朴凝重。据说,李氏家族最兴盛时,有“一门五县令”之说,李氏十三代传人李奎成,曾担任中华民国首届“内阁工部”主事……在李家祠堂里面转悠,一不小心就能把自己转丢了。如果掉队了,就索性在那雕花木椅上歇息,扮演一回明清时代的才子佳人,请游人给自己拍一张照片,将一屋的旧时奢华作为背景定格成永恒。
“各种各样的方言在这里交响,各式各样的服饰在这里交辉”。我揣想着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描述,在水域码头、古道驿站、商贾会馆、字号店铺、深宅大院等,捕捉浦市这个明清商埠文化枢纽的各种象征符号。那些被打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板,那些高耸的木构老院马头墙,那些通往码头长长的石阶,等等,都刻下了曾经的自由与繁华的痕迹。
新闻推荐
热辣头条 书记校长等人被处分 北交大实验室爆炸系责任事故,两人被追刑责: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13日公布了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称,经过事故调查组认定,本起事故是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