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子{作家 北京}·灶下书
春节期间,某厨房APP因为用量大增而宕机了。社交网络上认识的小朋友们纷纷哀号,还想靠这个APP露一手呢,居然崩溃了!虽然有幸灾乐祸之嫌,我还是要承认,这事对我来说,比春晚上优优的小品还要有意思,想起来就忍不住笑。
前网络时代,大家动辄提起的就是“妈妈的味道”,即便到了现在,也还是有很多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做的饭。不过这种家族味道的迷思,最近这些年被破除得差不多了。很多年轻人乃至中年人的妈妈们,少女时代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青年回城以后一头扎进工厂建设社会主义,有食堂解决后顾之忧,根本不需要围着锅台转。到了老年,她们的烹饪知识与方法并不比孩子辈多多少。爸爸们就更是了,会做饭的爸爸在北方尤其稀少。这种情况下,家族味道一般靠奶奶姥姥来传承,极少数情况还有姥爷或者爷爷。等这一辈的老人都走了,大家就突然发现,原来爸爸妈妈和自己一样,都没有积累什么做饭的经验,用有点过气的网络梗来说,“谁还不是个宝宝”。
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21世纪的现代人第一反应就是去网上搜索,许多进行远程教育的网站和应用应运而生。七八年前就有好几家,不过好像年轻人更喜欢其中一家,也就是今年春节宕机那家。前些年他们还不需要挑起家中年夜饭的大梁,今年他们都变成了家里的中流砥柱。有的人说主流都是85后,不过其实70后80后大概也有还需要网络学习年夜饭的吧,尤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城市人口。
我有时候也会用做饭APP,尤其是处理一些初次见面的食材,感觉还是要查证一下更放心。不过特别传统的处理方式,感觉还是得靠各种古早菜谱,就是要破译厨师们的黑话,揣摩他们以为的常识背后的意思,就好像看大厨处理食材是享受,没有手上功夫的人做起来就是痛苦。对完全没有厨房经验的人来说,看网络教程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中餐,“若干”“适量”这类词让人满头雾水。
厨房APP上,关注度高的一般是做法严格按照数据规定走的各种焙烤食品,科学精神很高。不过现在新的需求多了,社交网络里不贴个年夜饭就有点年过得不完整的感觉,中餐的关注度慢慢也起来了。
想想网络学厨艺可能是个长久的大趋势,正如很多人也把网络当做学习其他知识的主要途径。按照网络运行的规律,其实也能在社交网络里贴出大家对于网络菜谱的选择,很有可能最受关注的人的菜谱能够“赢家通吃”,在很多年夜饭的餐桌上雄踞一方。
照这样下去,“妈妈的味道”可能也会慢慢趋同,变成来自网络的味道。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一道菜上认出了某个ID,这样的场景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至于这是好是坏,可能就见仁见智了。
新闻推荐
据新京报消息刚刚出生仅30小时的一个女婴就被遗弃在广场上,身上还附带着一条纸条,写道“我是一名学生”“求好心人,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