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近日,浙江杭州市妇联发布《杭州市反家庭暴力工作调查研究报告(2016-2018)》。白皮书显示,《反家暴法》施行三年来,在2018年,家庭暴力投诉总量首次下降。但与此相反的是,三年来,男性报案数仍持续逐年增长(《钱江晚报》2月28日)。
与女性相比,男性遭遇家暴往往会更加沉默。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为了维护“镜中我”,一些男性即使遭遇了家暴也会选择忍气吞声。如此,令一些女性更加有恃无恐。
笔者老家在江汉平原的一个村庄,“男性遭家暴”在本村屡见不鲜。为何?在娶妻难、娶妻贵的农村,女性在婚姻进入和退出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选择空间。一些对丈夫不满的妻子,动辄用辱骂、甩耳光等家暴方式来发泄情绪。被打骂的男性当然不是打不过妻子,而是不敢还手。“男性遭家暴”的背后,隐伏着乡村男性的婚恋困境。
无论城乡,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女性逐渐从私人场域进入公共空间,在社会分工与资源支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城市,也会有一些男性由于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而存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说到底,家暴不只是体力上的差异,更是权利和资源上的失衡。
“男性遭家暴”很容易被贴上“窝囊废”的标签,遭遇污名化,承受二次伤害。被家暴的男性通常被视为无能者和失败者,承受着心理上的挫败。在乎“脸面”,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令一些家暴受害者没有勇气正视“真我”。
长期以来,家暴问题常常被模糊化。明明是背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却用“脾气不好”来遮掩;明明是寻求法律庇护的正当行为,却被道德泛化为“家丑外扬”;明明是家暴的受害者,作为男性却往往被“惯性联想”为自身也存在着问题。可见,只有让公众实现观念的重塑,才会少一些污名化,多一些公正客观,“男性遭家暴”才能在舆论场上得到声援,从而让他们少受伤害。
◎杨朝清 大学教师
新闻推荐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8日讯(记者李荣马先震)近日,云南昆明盘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响应“百日行动”,针对药店、美容美发店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