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宇明
一个团体、单位往往是有事业愿景的,大家都遵守规则,心往一处想,劲朝一方使,这愿景就容易变成现实。
民国时代有两个名满天下的平民教育家,一个是晏阳初,一个是陶行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由上而下的,而陶行知的则是由下而上的。陶行知几十年如一日募集资金,创办了晓庄师范、燕子矶稚园、自然学园、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其学历层次履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受教育者有孩子,也有目不识丁的成年人。陶行知的口号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做统一。捉蛇的乞丐都被他请进课堂做老师,一时之间,全部学生都学会了捉蛇,连相对胆小的女生也熟练自如。
熟悉陶行知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平易近人,与师生工友都是兄弟相称,同吃同睡同学同劳动,没有什么隔阂,四块糖果教学生的故事更是教育佳话。不过,陶行知的内心是有底线的,如果有人触及这个底线,他立即变了一个人,显得很“不好商量”。
在涉及基本规则这样的事上,陶行知对别人显得“不好商量”,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
1927年,晓庄师范初立,时任河南省督军的冯玉祥非常敬重陶行知,先是致电请其出任河南省教育厅长,陶行知谢绝了。到了年底,冯玉祥又打来电话,再三请求陶行知去一趟河南,帮他规划一下河南省的教育以及怎样推动部队的识字运动。为了请动陶行知,冯玉祥还送了一个“大礼包”:只要陶去河南,哪怕只有一天,他也一定为晓庄师范盖栋房子。晓庄师范开学在即,事情堆积如山,陶行知本来不想去,但一则冯玉祥是谈得来的朋友,在许多场合曾帮他说话;二则晓庄极缺经费,冯玉祥能给学校盖栋房子,也是件美事。于是他向全校请假,由全体师生表决。表决结果是:同意校长赴豫,但返校期限为12月21日,否则要受罚。民国时代交通不便,社会又很混乱,陶行知12月初登程,花了八九天时间才到郑州,11日晚七时才坐上去开封的车,12日方进平封城。陶行知当日便开始替冯玉祥做了一番规则,第二天便托冯玉祥办理回晓庄的交通手续。12月21日黄昏,经历路上数日的辗转跋涉,陶行知如期回到了晓庄学校。见校长如此守信,师生们欢呼着跑去迎接他。
在规则问题上的“不好商量”,标示的不只是一个人坚强的性格,更多的是办事的智慧。陶行知深知:一个团体、单位往往是有事业愿景的,大家都遵守规则,心往一处想,劲朝一方使,这愿景就容易变成现实;如果哨子吹响,你朝东我往西他向南,愿景再好也是一张废纸。而在向着愿景冲刺的过程中,头面人物的引领特别重要。这种引领表现在:其一,自己一定要做规则的稳定石,主观上不去破坏,万一不小心触犯了,就应该像普通员工一样老老实实接受处罚;其二,对违反规则的下属一定要严惩不贷,使他们明白:规则一旦融汇民意、渗透理性,它就是神圣的,对规则负责,对团体、单位的愿景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
一个社会的文明其实就是由一系列的“不好商量”累积的。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东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举办性教育讲座 为残障人士普及两性知识
本报讯(见习生陈伟祺)7日下午,东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举办性教育讲座。本次讲座专为中心内的精神、智力障碍人士而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