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据媒体报道,近日,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高校的学生建立了各自学校的夸夸群。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例如,有人提出“学习了一下午,求夸”,便会有群友夸赞称,“能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而认真学习,说明您是一个自制力很高的好孩子”。
看了一下“求夸”以及“夸夸”的内容,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比如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一个大三学生,曾经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求夸,得到的夸赞让她意想不到:“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很多夸赞都很有创意。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的,不论是什么奇葩的求夸理由,夸夸群的群友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角度来夸赞求夸的人。
由“夸夸群”不禁想到了此前曾经流行的“怼怼群”。大约是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网络上突然出现了“花式对骂”,其火热程度甚至有了“不加就不是弄潮儿”的说法。在这些群,一言不合就开骂,不仅有各种大尺度的辱骂言论,甚至有涉黄信息充斥其中。在舆论关注下,这些“怼怼群”也引起了微信平台的注意,最终烟消云散,成为了过去时。
无论是去年的“怼怼群”还是现在的“夸夸群”,很难说其存在就一定有什么深文大义。求夸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求人夸赞,他们可能纯粹是出于好玩;而那些夸赞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夸赞人,可能只是扯扯段子,要夸出真心夸出诚意的,可能寥寥无几。网络的出现放大了“无厘头”,很多人其实是奔着一种娱乐的态度加入这些群。简单地讲,就是“闹着玩”的,当真的并不多。有大学生讲,当自己看书看累了,或者复习不下去的时候,会利用间隙时间去夸夸群里翻翻信息。很多求夸与夸赞,让人脑洞大开,与抖音的流行,有着一定的共性。当然,也不必否认,确实有人有着“求夸”之意。据称,复旦校园内兴起的夸夸群,就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
提到求夸,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更多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事,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鼓励教育。而到了大学阶段,鼓励教育就很少有人讲了。
求夸来自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依然会存在很多压力。生活学习的不如意,一个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证明了“压力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出现了网上网下两个世界,互联网更是扩大了娱乐的空间,但这个社交发达的时代并不意味着人们获得了有效的疏解渠道,相反虚拟世界可能加剧个人的无助感。有社会学家表示,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年青一代想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其他情绪”。这种观点,并非无稽之谈,很值得重视。
也不只是大学生,疏解个人情绪的需求可谓无所不在。拿职场来说,就到处充斥着压力。很多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制度,有的在制度之外还制造了威权,只有惩罚没有激励,或者很少有激励。有很多单位和很多单位领导,已经丧失了夸赞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线上线下“朋友圈”,但很多的委屈,根本找不到“倾听者”,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压力人人都有,鼓励人人需要,谁不想身处一个充满温情存在激励的现实空间?
“夸夸群”固然略显浮夸,有网络无厘头的特点,但它以一种极致的形式,确实反映了某种现实需要。
□毛建国
新闻推荐
3月1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披露了一系列司法大数据。这些数据源于人民法院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