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消费陷阱不时出现。一些不法企业、不法分子借助金融消费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采取不法手段,蒙骗、欺诈消费者,网络电信诈骗、校园贷陷阱、网贷平台卷款跑路等消费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令不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加强金融知识宣教 提高防骗意识
3·15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深圳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开展预防和打击金融消费骗局或陷阱的专项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丰富市民金融知识,提高防骗意识。
深圳市银行业协会于近日组织15家会员银行参加深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局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举行的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实验室揭牌仪式。据介绍,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实验室整合公安机关、银行业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等的资源优势,打造集多部门专业人员、信息数据、技术手段于一体,服务于打击和防范银行卡犯罪的创新实战平台。实验室将及时通报银行卡犯罪形势、典型案例和欺诈手段,发布重大风险事件、安全管理预警提示,引导金融机构、银行卡产业各方调整风险管控手段和应对策略,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为社会、广大群众创造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环境。
记者从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方面获悉,该行于近期开展以“权利·责任·风险”为主题的“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通过营业网点、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向广大金融消费者重点宣传跟消费者相关的金融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加强金融消费者对个人及家庭的负债、储蓄、投资等方面的整体规划意识和管理能力,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此外,深圳农行还通过有奖问答、趣味小游戏、现场宣讲等形式着重向市民介绍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自助设备、非法集资以及如何保护自身财产、防范诈骗等金融知识。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也在全辖范围内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帮助金融消费者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全市151家网点利用资源优势,全方位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利用全市网点LED屏、跑马屏、ATM、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播放宣传“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口号及活动海报,各营业网点内统一摆放宣传手册,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合法行使权利。此外,还向消费者普及非法网络贷款、电信诈骗、投资理财等风险防范案例,增强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正确引导金融消费者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宁波银行前海支行则于日前举办假币识别活动,由大堂经理现场为客户讲解2005版和2015版人民币的防伪点以及特征,并通过识别人民币实操,为客户加深印象,并同时对客户的疑问进行一对一答疑,通过实操教会客户辨别出真假纸币。
构筑安全防线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近年来,利用电信发布虚假消息、从事诈骗活动的案件屡见不鲜。针对日益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银行机构与相关政法部门纷纷加强安全防线的构筑,警银联动已成为长效机制。作为打击电信诈骗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深圳银行业以饱满的热情与高度的担当,通过精准劝阻、冻结账户、原路返还等创新措施与机制,有效制止电信诈骗。
鉴于渗透于各个消费场景中的电信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人士特别提醒消费者,除了要牢记不随意汇款、不轻信、不泄密、不链接的“四不原则”外,还要牢记“八个凡是”,即凡是自称公检法部门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市民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必要的银行卡账户信息时也要谨慎,不要在陌生环境使用网购平台。
晶报记者 曾令松
防范金融消费陷阱小贴士
1 金融消费者应不断加强金融知识学习,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遇到有人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以因遭遇变故、突发事件等而急需用钱为借口借钱时,应谨慎识别,仔细确认登录的网站,及时与对方联系核实,不要轻易汇款。
2 注意网络消费安全。消费者务必安全使用网银,谨防网络诈骗;警惕网上汇款,多方核实真伪;当心退货退款,细看支付数额;谨防虚假网站,提防虚假客服。此外,不要随意扫取一些发布在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谨慎连接公用WiFi,不要抱有贪便宜或害怕影响自己的清白的心理,或因担心亲人安危而放松警惕导致钱财被骗。
3 正确辨别理财产品。面对众多的理财产品,消费者要明白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树立正确理财观念,警惕非法集资陷阱;选择合法正规渠道,弄清吃透产品介绍,谨防虚假夸大误导。
4 警惕网络借贷陷阱。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年轻人或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增强借贷防范意识,警惕非法网络借贷。
新闻推荐
油菜花田□文/图杨木华人生充满了遗憾!这是我终于赶到菜花田里,长长舒口气之后发出的感慨!说好的迟到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