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报名参加培训班提高自身技能,为找工作打下基础。但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招揽学员,以欺骗、诱导等方式,“忽悠”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用分期付款的形式缴纳学费,实则是给报名学生在金融平台上办理了贷款,不少学生因此背上不同程度的债务。
债务是怎么背上的?
在北京读大四的济南学生张亦驰,求职期间在一栋写字楼大堂偶遇了华尔街英语的课程顾问,对方表示,有专门针对应届生的英语课程。但谈及价格时,张亦驰觉得4万多元的学费太贵。对方随即表示,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学费,分为24期,学习中有不满意可随时退款。
求职心切加上对方“耐心”劝导,张亦驰最终缴纳了1900元作为首期付款。一个多月后,张亦驰觉得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加上还款压力大,准备结束课程并退剩余学费。此时课程顾问却表示,学习已超过一个月,按规定无法退款。此外,由于张亦驰已与金融机构办理了贷款,一旦退款,还会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张亦驰告诉记者,此时她才如梦初醒,“当初报名时,对方只给了缴费收据,报名合同、贷款合同都没有明确出示。”
记者近日在北京、济南等地多家培训机构走访发现,在一些机构中,主动向学生推销分期贷款的情况在增多,中招的往往都是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培训机构承诺高额学费分期支付,实则是在诱导消费者办理消费贷款。一旦学生背上此类贷款,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教育贷“套路”何在?
为何教育分期贷款问题频出、大学生是否有资格办理贷款、想退学费为何这么难?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问题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是这么“套路”报名学生的。
——夸大宣传,“随时退费”“零手续费”不存在;先交钱再签合同成“潜规则”;贷款由课程顾问代操作,学员申请退费困难。
法律从业者认为,由于无收入来源的高校学生不符合贷款审核要求,教育分期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打着教育名号的“校园贷”变种。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新亮说,教育、金融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对提供教育分期贷款的金融平台的审查力度,谨防校园贷以教育分期贷的形式死灰复燃。此外,大学生、职场新人必须提高警惕,尽量不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缴纳学费。在签订培训合同前,必须看清协议条款,并保留合同、发票等证据,以备后期维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康振华通讯员李锐)为了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月11日下午,平沙一中校团委及社工站特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