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想要完成的事设立分阶目标效率更高□本报记者霍伟杰文/图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态,这种现象就是大家常说的“拖延症”。不管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有不少人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忍不住总是拖拖拉拉,坐在电脑前三分钟便忍不住打开手机开始刷微博,最终在“Deadline”前临急抱佛脚进行作业冲刺。周而复始,给予个人状态极大的负面影响。
超六成年轻人有拖延习惯
日前,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0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78.1%的受访青年表示周围“口头积极者”多,其中21.7%直言非常多。70.2%的受访青年建议将计划细化,分阶段执行。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拖延症”患者的短板主要是在于无法坚持地付诸实际行动,导致之前所制定的一切计划都化为灰烬,变得毫无实际意义,最后导致整个人处于原地,毫无进展,自己又产生愧疚感。
最后限期成为“动力”
林先生就是深受拖延症困扰的一名在职上班族,“每天一进公司,开了电脑就开始发呆玩手机,即使是有一大堆事等着做,也总是拖到下班前的一两个小时才开始疯狂赶进度,老板交代的东西也是能拖就拖,不到最后关头不动手。”林先生称虽然在赶工时心里默念着下次决不让这样的事情影响工作,但侥幸过关后往往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说起拖延症,林先生表示其由来已久,自己大学时买了一本英语4级词汇书,结果只背了前几页,记得最清楚的就是abandon;在网上报名了课程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白白花了好多钱却没听过一分钟;最讽刺的是,买了一本《战胜拖延症》的书籍,想好好治治拖延的毛病,结果却从没打开过,甚至连塑封都没拆开。拖延症不是病却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林先生认为眼下单靠个人很难摆脱。
拖延症“有得医”
记者在百度贴吧的拖延症吧发现有不少渴望战胜拖延症的网友们企图通过组队的方式来互相监督,也有很多人在贴吧记录打卡来进去拖延症治疗的反思。
拖延症患者善于欺骗自己,他们会找到各种理由来让自己的拖延行为合理化。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对拖延事物的认识,拖延与我们的心理认知有关。我们有时候还没有做之前就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件事很难,我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有时未必如此,每件事物都有其中的乐趣。而且,当我们完成一件积累已久的事后,心理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其次跳出舒适圈,远离诱惑,尝试将身边的事物进行诱惑力的分级,在工作或学习时将诱惑程度高的物品放置于较难触及的位置,提高间歇性偷懒的成本。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即使不能百分之百改变你,但绝对可以影响你。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在图书馆学习比在家和宿舍效率高很多。
有专家认为,具体治疗的方式应该因人而异,拖延不是普通的自律问题,也不应该简单地用人品问题去评价。很多拖延症患者真的是因为生理上的问题,比如多动症(ADHD)等,而无法管理自己的行为。拖延症在一定程度下容易引发抑郁焦躁等心理疾病,因而拖延症应该引起适当的重视,但只要不是病理原因,拖延症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终结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纪瑾)昨日下午,狮山街道南香社区居委会在南香社区桂馨园开展了“旧旧新意思,美轮美奂”的轮胎大变身活动,40多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