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种地销毁一批“脆王”甜玉米假劣种子。
“脆王”甜玉米品种。南方农村报记者刘法钊
甘肃武威,12亩玉米制种地,1.2吨非法制种的“脆王”甜玉米假劣种子即将收获。因属于非法制种,在接到先正达种苗(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先正达”)举报后,当地执法部门随即采取行动,对涉嫌非法制种的玉米进行田间销毁。“"脆王"甜玉米假劣种子”案是2018年先正达首次在田间打击假劣种子的成功案例,公司从制种源头进行打假,阻止了假劣种子生产,避免了坑农害农的现象发生。
假劣种子在田间被销毁
甘肃省武威市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超过30万亩。2018年7月,先正达安全部调查人员来到武威市凉州区玉米制种地,发现一处制种田里的玉米植株外形与“脆王”甜玉米极为相似。先正达并未在该区域授权农户制种,调查人员怀疑这是非法生产的“脆王”甜玉米种子,当即对地里的玉米进行定位拍照并采样,随后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先正达甜玉米产品线经理薛万新博士介绍,“脆王”甜玉米引进国内十多年,是高端品质甜玉米中使用量多、推广面积大的品种,北方加工企业对鲜穗需求量非常大。
当年7月底,先正达通过对样品进行DNA比对检测,确认该地块甜玉米品种是非法制种的“脆王”种子。先正达迅速开展维权行动,8月13日上午,先正达向凉州区种子管理站正式举报该地非法制种行为。
接到举报后,凉州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立即采取行动,对涉嫌非法制种的地块进行测量,并采集了果穗进行封存。
经过核查,该地块由凉州区村民赵某、杨某、杨某某3家农户种植,面积12余亩。该批杂交甜玉米已处于即将收获的阶段,种子产量预计1.2吨,涉案金额约26万元。
查明非法制种事实后,2018年8月20日下午,凉州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对涉案地块的甜玉米植株进行粉碎销毁处理,并现场进行拍照、录像存证。
先正达表示,三名农户应该是由上游非法企业提供的亲本材料进行非法制种,但已无法追查。据先正达安全部门统计,仅2018年,公司查处甜玉米非法制种的总案值超过700万元,然而,还有更多非法生产行为因隐蔽性强、调查取证难等难以被发现。
制种打假杜绝假劣种子
“"脆王"甜玉米假劣种子”案是当前非法制种乱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非法制种现象呈现出更隐蔽的趋势,打击查处工作难度非常大。非法生产、销售知名品种种子,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销售,还会将造成育种家创新动力受挫,农民种植风险加大,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等负面影响。
一般情况下,农业执法部门、企业在销售市场上发现假劣种子后再进行溯源打假。假劣种子通过非法育苗场、加工企业、收购商等渠道,以散籽的形式流入市场,给部分用种者带来损失。非法制种的假劣种子收获后,一旦进入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调查、取证难度将大幅度提升,地方执法难度也相应增加。
追根溯源,假劣种子大部分来源非法制种基地。“从田间源头杜绝假劣种子流入市场是一项非常有力的打击行为。”薛万新说,该案是先正达首次在田间查明违法生产公司种子后进行举报,执法部门立刻采取行动就地销毁的案例。
农户非法制种承担法律责任
鲜食玉米种业界有关人士反映,在国家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主管部门严厉打击以及行业自律提升的背景下,持证制种基地及经营企业非法制种、销售的现象正在减少,但一些无证私繁基地,正在向监管力度较弱的地区转移。这些非法制种基地隐蔽性更强,与无证县级(基地)种子零售商、无经营资质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无经营资质的鲜食玉米收购单位及个人形成利益链接,假劣种子以散装或者包装袋形式销售。
种子质量安全要从源头抓。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作物种子质量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连续三年开展种子质量年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品种假冒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生产用种安全。2018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作物种子秋季检查工作,将强化源头治理和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成为重要工作目标。
北京市开越律师事务所律师梁顺伟认为,生产假劣种子中,如果农户能提供上游企业名称,并证明自己属于受托生产,可以不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如果上游企业没有办理相应品种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则企业要承担违法生产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如果农户属于自己购买亲本后进行生产,则应由农户承担责任。在上游企业或农户有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主管部门选择不处罚将在客观上助长、纵容违法行为,不利于种业生产市场的及健康发展,对于行政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权利人可以依法举报。
“本案涉及的三名农户进行违法制种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和非法生产,需要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和非法生产经营的行政责任。鉴于案值较大,涉嫌非法经营罪。”梁顺伟提醒广大制种农户,“要遵纪守法,合法制种。”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李建华、刘刚)让孩子快乐的秘诀是什么?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17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四成孩子坦言,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