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法)加缪 著金祎 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小说
吴波
作为存在主义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跟这种名气不成正比的,是《局外人》略显尴尬的销量。
文坛不朽名作,却常年遭遇中国读者冷落。此次国内全新再版的《局外人》,甫一上市就占据各大图书榜单并火速加印,惊人的市场表现在出版业和读者中引发不小震动。腰封上的“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引发年轻读者的共鸣。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其故事简单,背后传达的深度却令人震撼:
主人公默尔索母亲去世了,守灵当晚,他喝咖啡、抽烟,并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母亲葬礼上,默尔索也没流泪,第二天,他就和女人游泳、看电影并发生了关系。后来默尔索因为杀人上了法庭,检察官以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为证据,让陪审团相信默尔索本性恶劣,杀人是蓄意为之。最终,法院将默尔索处以死刑。
通过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1957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加缪:“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的问题。”
或许,你还没阅读过《局外人》,要知道,它曾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划时代作品”,书中“局外人”一词更是西方文学与哲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在中国,《局外人》的出版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孟安先生翻译的《局外人》,1500册的印量仅作为内部研究使用。直到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译者开始研究加缪,再经柳鸣九、郭宏安先生译介。就文学地位而言,《局外人》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先锋派小说家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作品都带有加缪的印记。阿乙等文艺界先锋也都曾公开表示受到加缪影响。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不管在朋友圈还是网络,该书的关键词“格格不入”越来越引发共鸣:例如从大城市回到老家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的年轻人,又或者身处安逸公司想好好做事却被孤立的职员,还有因大龄未婚就被排斥的女孩子……这与《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是相似的:他的行为看似消极、冷漠,但这种格格不入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无用、不合理的规则,比如母亲葬礼上一定要哭,而他选择不参与、不说谎、不假装,因为他“绝对”而且“真实”。
笔者以为,《局外人》之所以突然引发关注,原因在于该书是一本探讨人性、探讨世界本质时离不开的书,直指当代人的困境——社会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但规则可能与人性相悖。一味尊崇内心,就会被主流排斥、与身边人格格不入。在越来越崇尚真我的当代人面前,《局外人》所引发的共鸣也会越来越强烈。
新闻推荐
国务院“3·21”事故调查组: 事故企业连续被查 相关负责人严重违法违规
新华社响水3月23日电记者23日从国务院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了解到,此次爆炸事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