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江玲
通讯员李晓姗
在这个“春眠不觉晓”的时节,有些人却“睁眼到天明”。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38.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日常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针对常见的睡眠问题,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张斌主任专门作了解读。
长期失眠
身心双重受累
夜间难以入睡,半夜容易醒、醒来再难入睡,或是睡了一夜感觉仍没休息好……深受失眠困扰的人难免烦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
张斌介绍,长期睡眠不良会对心理、身体造成累积的影响,由此引发肥胖、高血压,还有行为能力下降,工作或学习变差,开车时反应时间较慢,容易发生事故,抑郁症、焦虑症风险增加。
治疗失眠需要先寻找病因。心理因素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来自工作、学业、家庭等的困扰,家人朋友去世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应激反应。不良生活习惯,如经常倒时差、倒夜班,白天睡得过多,会造成昼夜节律紊乱,引发失眠。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还可能由疾病导致,例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都可能扰乱睡眠;早醒可能是抑郁的表现,而焦虑会让人难以入睡;某些抗抑郁药物也会干扰睡眠。
培养睡眠
设定起居时间
张斌表示,对于慢性失眠,需要找出自己的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并作出相应改变。认知行为疗法是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正确的睡眠习惯可以极大地改善睡眠质量,包括设定正常的就寝和起床时间,限制午睡时间;整理卧室,清除不必要的物品,保持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尼古丁等干扰睡眠的物质;创建一个轻松的入睡前仪式,如洗个热水澡、听柔和的音乐、喝杯热牛奶等。
“你越与失眠作斗争,就越担心会失眠,而这种担心反而会加重失眠。”张斌建议,失眠患者可以向医生、心理治疗师、康复师学习放松肌肉的方法,帮助在睡前平静身体,也可以尝试呼吸练习、冥想。
有些人自行服用安眠药,又担心产生依赖作用,随意停用和加药,很容易出问题。对此,张斌提醒,服用镇静催眠药物要遵从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保证安全。
链接
失眠可能是“另一半”的问题
50岁的刘女士近3年来夜间总睡不好,来到南方医院心理睡眠门诊就诊,想开点安眠药。医生经详细询问病史,建议她带丈夫来就诊。结果问题指向了刘女士的丈夫,他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睡梦中时不时会拳打脚踢,刘女士常常提心吊胆,慢慢地就失眠了。
张斌指出,与同床家人睡眠时间不同步,互相打扰,也是临床常见的失眠原因。“受害”家人应督促患者尽早就诊,必要时分居不同卧室。确诊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镇静催眠肌松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90%的患者可以消除大部分症状,减少激烈的暴力行为。
新闻推荐
在上海车水马龙的街头,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席地而坐,蓬头垢面但语出惊人。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讲《...